出差回来,一堆事情摆在自己的面前,但晚上稍有闲暇,书还是要看的。两个月繁忙的活动,书自然看的少,除了两本与茶有关的书,小说只看了一本纳博科夫的《荣耀》。路上坐车时间长,遇上颠簸不能看书的时候就用喜马拉雅听书,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两本看过多遍的书。
选择听村上的这两本书,主要是因为刚好有资源又比较轻松。回来后白天累,晚上只想看点轻松的,看见村上的《没有色彩的多琦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想起去年刚出来的时候看过一遍,觉得没留下些深刻印象,便想着再好好看一遍。这本书应该说故事比较简单,写一个大龄单身汉为追求他所爱慕的女子而不得不去揭开他青春时期有关谜题所发生的故事。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就联想到宫本辉的《月光之东》,也是写成年后的主人公面对眼前的难题一步步回视过去,发现意想不到的实情。诚然,这样的剧情很多书里都写过。
但既便是这样一个老套的故事,只要打上村上春树的旗号,再配上《没有色彩的多琦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这样一个充满色彩和感性的书名,据说在日本上市不到两周就卖出100万本,畅销书作家的粉丝效应可见一斑。我虽算不上村上的铁杆粉丝,但这本书的中译本面世没多时我就买来看了,记得是11月份看完,据现在刚好一年。同年还看了村上春树的《眠》、《远方的鼓声》、《无比芜杂的心绪》和《碎片》这四本书。需要说的是,这几本书中最让我失望的就是《没有色彩的多琦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可能是这两年阅读口味发生了变化,我越发觉得村上的早期小说要好于这两年新出的小说,而诸如村上朝日堂和《碎片》这种随笔专栏文章则更显出他作为畅销书作家的一流水准。而《没有色彩的多琦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读来,都有一种为村上春树捏一把汗的感觉。故事情节梗概不用再说,跟电影情节一样老套到过于简单,简单不是不好,但简单再加上逻辑上的不合理以及生硬,给人的感觉是作家的这种写法给人感觉极为自信和任性。
整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灰田的那个故事,我觉得除了村上的巧妙构思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故事更像一个日本的(或是东方)的故事。它让我想起《我是猫》里迷亭凭空捏造的日本古代志怪段子。如果没有灰田的这条线,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个二流作家写的通俗小说。但加上灰田这条线,又感觉原本可以通俗的小说变得不伦不类,画蛇添足。必须说的是,我在读这本书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显得非常尴尬。这就好比像曼联这样一直强大的队伍为获得比赛的胜利,球员必须要在比赛的最后几分钟以倒地不起的方式拖延时间,支持者的尴尬之情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在阅读《没有色彩的多琦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时,我的思绪不得不随时被村上以前作品的影子所打断。套用现在的一句网络用语,65岁的村上春树就坐在那里,一眼望去,满眼全是自己40岁时的影子。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没有色彩的多琦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可以被看作为《挪威的森林》成年版的复写。想想和对比两个故事的梗概和主要出场人物,包括故事开头、倒叙和结尾的结构,看起来竟是如此的相像。多琦作(渡边)起先爱慕纯洁的白(直子),身边有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黑、赤、青、灰(玲子、敢死队、永泽),随着女一号的离奇死亡,多琦作(渡边)陷入个人与情感的泥潭,需要通过他人(黑,沙罗——玲子、绿子)的帮助寻求自我的解脱,走出泥潭,投身新的生活和爱情中去。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见解,肯定谈不上准确。但从一定的角度上不可否认存在这种对应。我们自然没有办法知道村上本人在写这部小说是脑海中是否出现过《挪威的森林》的影子,我也没有在别的文章中看到相关的说法。或许有人认为这中间并不存在我所谓的联系,或者有人认为即使有联系也并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我本人也不喜欢牵强附会。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论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有一段话:“米克•贾格尔年轻时曾经口吐豪言壮语:‘我如果到了四十五岁还在唱《满足》,还不如死了的好。’然而,如今他已过六十了,还是继续在唱《满足》。有些人为了此事笑话他。可是我笑不出来”。我在这里加进这段话绝不是奚落村上的意思,它是我在读《没有色彩的多琦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时那不停插入的思绪之一。与此相同的是另外一本村上的作品《海边的卡夫卡》,我当然是指游泳的那段,村上作品中有关游泳的描写我都理解为是他本人的写照。至于书名《没有色彩的多琦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觉得改成《了不起的盖茨比和他的巡礼之年》读来都显得顺口。
村上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之一。但我很难讲他有着我所欣赏的那种超世才华。村上无疑是有才华的,但他的才华埋没于他那种过于自律、工匠般的生活写作方式。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村上不是天才。有篇介绍村上本人的文章中写道:“从他写第一篇小说开始,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三十多年中,他自愿将自己拘禁于一张书桌旁,如僧侣一样苦修般的生活。他的所有选择,皆为了写作而进行:跑步、吃健康食品、晚上9点睡觉早晨4点起床。”不得不说,村上的这种生活方式导致了他某些作品中的平乏和单一。这样说或许言过了,但至少可以体现在《没有色彩的多琦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我对文学作品存在这样一种偏见,那就是真正伟大的作品一定来源于作家本人的重创或是残缺。就是说,写这种作品的作家,天才作家,一定是上帝咬过的苹果,或者具有其自身阿喀琉斯的脚肿,不管他们自己怎么看,写作与自身的命运已经紧密地缠绕在一起,被普罗米修斯的火种点燃。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夏目漱石,包括川端康成、雷蒙德•卡佛都应该算是此类作家。
当然,把村上春树与这些作家相比并不合理,我一直强调这是因为我们所囿于所处的这个时代,并不是作家本人的错。就像以前出现过的德国“狂飙时代”、俄罗斯诗歌的“白银时代”一样,我们现在深处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没有色彩的多琦作,还是村上春树的失色,这都是我们不得不去慢慢适应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对村上的作品的看法或是挑剔,不应过于停留在关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概率的八卦上,而是走进对于文学的终极关怀之中。
文章最后附上一段网友对小说一种见解,说起来比我上面写的要有意思的多,分享给大家。
附:关于《没有色彩的多琦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一种理解
来源:村上春树贴吧 村民:灵感大王210
村上的很多书我都看过,说实话有时候真的没看懂,也许是水平不到,也许是阅历太浅。但是仍然很愿意看这种节奏缓慢又拥有着抽象剧情的小说,对我而言他的书不论看的懂看不懂都很有阅读性。这次这本《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是我唯一自己感觉看完能有概念,能模糊理解的作品。以下就把我的理解写出来,供大家随便看看。
首先他文中围绕着作的几个主人公:白、黑、赤、青、灰,包括作。
这几个人物似乎在暗示人生中可能会出现的几种典型人格及他们的名运。 也可能暗示着作等于我们本身的人生过程。
白——代表着最初的纯洁,也可以说是理想。因为作者一开始把她刻画的很完美。然而白与黑原本就在世上并存,虽然白很美好,但我们往往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负面的影响,摧毁自身的白。或者自己强奸了自己的理想。所以才会有白对作的控诉。
黑——代表着生活的本质,她显然比起理想白要逊色,但实际上也不缺乏可爱之处。她最终选择伤害作,还是因为现实本身的诸多理由,而最终这个秘密的水落石出也是从她那里获得。
赤——代表着人生中的机会,积极面。虽然它们有时候在我们的眼中被多数人不喜欢,看起来甚至有点丑陋(困难),但实际上很多人却对他趋之若鹜,甚至一旦掌握住要领就可以达到一个高度,甚至成为一种洗脑工具。为什么暗指他是同性恋呢,说明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也不单针对男性,在日本,女士歧视眼中,也许作者是想表明一种态度。
青——代表了金钱,他是永远伴随着现实与机会的。当他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不必再多的依附机会。
灰——代表了绝望,或者死神,或者死的念头的具象化。在作被白,黑,赤,青这些东西抛弃后在绝望中产生的朋友,除了他是绝望的死的想法我想不出什么。
沙罗——代表了爱情,可以温暖他帮助改变他的生活,但也有着多变与背叛的本质。在书中有一段写“ 作” 的梦境:他在黑跟白之间暧昧,然后在白体内性交,最后承接他精液的却是灰田。他在黑与白之间游曳,最终偏向着自己的理想,但横冲直撞后承接他梦想的却是绝望。
但最终灰离开了作,作又回到了正常人的生活,在时间长河的追溯下回顾了自己36年的经历,从最初美好的理想被强奸,现实又很残忍的对待了他,而机会与金钱也随之而去抛弃了他,一度走向了死亡,却又凭着自己的力量走了出来,到最后他先找回金钱,找到了机会,最后发现现实告诉他自己其实是很喜欢他的,即便你只是个平凡人,也要努力经营自身勇敢活下去,要珍惜爱情(沙罗),不要因为琐事而破坏爱情与自身的关联。全书是一本传递正能量的书籍,至于白的惨死,我想大多数人都深有体会,甚至感到痛心,不论多少年都如此痛心。理想很美好,但活着的终究是现实,当你成功之后你会发现现实也不是你想的那么坏。
网友评论
我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