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见了对朋友。
几年没见,好不容易他俩来香港,可是我们等得好苦。约定时间过去半个小时俩人才一路吵着进门。坐定了还相互翻白眼,谁也不服谁。
我们好尴尬,问也不是不问也不是。
算了还是问吧。
还是为了房子。
他们夫妻在北京生活,有个1岁多天真烂漫的女儿。太太怀孕时就开始看学区房,种种原因未能买成。
现在政策一天一变,他们买也怕不买也怕,总觉得下不去手,而不下手又睡不着觉。
只好相互折磨。
最后先生说:这样,你说买咱回家砸锅卖铁买,你说不买咱就不买。只求你做了决定之后就再也别提“买房”这俩字儿了。
香港
我们在香港租房,收入很大部分都贡献给了房东,每月交房租都很心痛。
有否萌生过买房的想法?当然有。
但除了每平米十几万以上的房价,非永久居民要额外支付的高昂税金是我们不愿也无法承受的。
香港人很爱谈房子,我以为大多数人也一定买房。但后来知道即便生在香港长在香港,未来也不会离开香港的本地人也很多是不买房的。
香港贫富差距巨大。低中收入者住公屋(政府低价出租)或居屋(政府低于市价出售),一半以上本地人这样解决住房。住私人楼宇的居民不足一半,买了房拥有房产的香港人就更少了。
很多人收入稳定,现金充裕,在资产配置时也会考虑房产。他们会考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北上广,甚至泰国越南的房子。
自己一家人长年租房。这是什么逻辑?
1 自住房:总价太高
和国内不同,香港越大的房子均价越高。
有需求有能力购房的一般是已经或将要建立家庭的人。自住至少也要三居,建筑面积70-80平米,动辄千万甚至2、3千万。加上税金律师费等,总价非常高。
2 投资房:租售比奇低
拿我们租的房子为例。98平米,租金每月3.1万港币。同类型房子近期成交价根据楼层不同1400-1500万港币不等。最简单粗暴不算税金管理费等杂项,租售比还不到3%。显然不是投资的首选。
分散风险“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投资时首先考虑的。巨额现金拿去买房不如量力而行,分散投资。
不背负巨额房贷最大的好处是不必因为巨大还贷压力不敢生病不敢辞职不敢生二胎。
工作不合适可以换,有好的机会也有勇气创业,或者到国外、内地生活工作,多些人生体验。
这也是一些香港高知高收入人士的选择。
香港也有学区房。公立小学按居住地电脑派位。但只要居住地址在这个区域,是买是租都一样参与派位。
也有人选择私立学校。想读好学校,下功夫准备面试其实更实际,见效也更快。
但无论做孟母搬迁到名校旁边,还是做虎妈帮小孩准备面试,都需要父母时间、精力和大量资金投入。都不容易。只是相比买学区房多了一些选择。
北京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十几年寒窗苦读考上“清”“北”,毕业出来没有颜如玉,也买不起黄金屋,简直颠覆认知。
禅师说“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学区房,还买学区房干什么?”
买学区房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基础教育,为考好大学做铺垫。可是如果好大学毕业的这个孩子给他的孩子买不起学区房,那现在买学区房干嘛?
北京学区房涨到今天十几万每平米买个过道的程度,很大程度还是因为供需不平衡。
全国各地涌来北京的育龄青年太多。有些区新生婴儿成倍增长。妈妈们怀孕时就要抢着建卡建档、预定产房。学校再扩招教育资源也有限,只好抢学区房了。
买学区房的很多是典型的三口或四口之家。
夫妻双职工,生活在大城市,是小白领。
家庭经济状况是高资产,高贷款,高收入,低存款。“三高一低”。
房子买到了,就此背上巨大的经济负担。
房贷占家庭收入的比例非常高,给家庭经济埋下了一颗非常危险的种子。
有些家庭不仅预支了自己未来几十年的收入,还借出了双方父母几乎全部积蓄。只好买房后把家庭生活标准拉低一些。
少旅游,少购物,买便宜的菜。骑电动车戴厚口罩在雾霾和车水马龙中接送孩子。带孩子和菜回到价值千万但可能连电梯都没有的房子。孩子放了学,还要找老师各种补习。
有个亲戚几年前走这条路实在累了,移民到美国。
尽管当初经历了无数不眠夜才做出这个决定,但绿卡一到就带着孩子踏上了美国求学路。
当她的朋友和孩子曾经同学的父母们还在砸钱买学区房,为幼升小、小升初奔波时,她用 2千美金租到很好学区的公寓,孩子读了当地最好的公立小学,几年后可直升中学。
那我们是不是全部该移民?移民美国好读书。
美国人是不是都拼命读名校呢?
美国
世界排名最好的大学美国最多。
美国人也爱名校,但他们对名校的喜爱很理智和现实。
好大学多是私立学校,学费高昂。每年学费5、6万美金非常普遍。
而美国大多数家庭的年收入也就几万美金。
综合美国人孩子多,开销大,不爱存钱,除了早早为孩子存好终生教育金的家庭,很多孩子考上名校也只能贷款完成学业。
而这学费贷款是借出来容易还清难。
贷款的孩子毕业后除了像其他同学一样付房租,交税,还一样买衣服旅游。贷款利息也不低。为了不给自己太大压力,他们还贷都很慢,还半辈子甚至一辈子不足为奇。
我们认识一个美国家庭,父母生意很好收入稳定。但两个孩子都选择本州的公立大学,女儿被芝加哥大学提前录取但是并没有去。
一定有人觉得他们目光短浅。
但美国人表示非常理解,认为他们非常理智和聪明。
名校当然好,但读名校既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也不是人生终点。
读个还不错的学校,离家近学费低。拿到好成绩,把自己的专业学透学通,一样很棒。
一样可以有很好的工作,很精彩的人生。
这样选择比读名校但还一辈子学费贷款好得多。
我大学教授的小女儿,成绩优异课外活动丰富还是校啦啦队员。凭她的资历背景完全可以被更好的学校录取,比如哈佛。
而且教授极有先见之明,早早为女儿存了足够cover学费的教育金,所以她也读得起。
但是因为教职员工子女可以减免学费,她来了爸爸的学校。
放着哈佛不去,这女孩是怎么了?
但全家人都对她的决定非常支持。我们教授她的爸爸尤其高兴,并告诉女儿:
能不能进入你梦想的行业,能不能发展好,能不能持续,要看个人情商、人脉、经营和规划自己的能力、加上机遇和一些运气。
常青藤虽好,但只是一个敲门砖。
买不买学区房?
买学区房终极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买学区房而买学区房,因为焦虑,还是为了孩子的人生买学区房?
我经历过高考的血泪,做过日夜通宵加班到天亮的工作,也在美国上过学。
现在我做了妈妈,最想要的,是孩子们快乐的过一生,有一技之长,做自己开心的事儿。
但我也知道没有经济基础,快乐可能会是短暂的,毕竟现代社会什么都贵,经济基础决定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多少决定快乐与否。
我天真的想如果他们爱做的事,喜欢的行业恰好能带来经济利益,能变现赚钱,还能获得社会地位和尊重,多好。
无数事例和研究证明,做自己喜欢的事(行业),能更快更好做到顶尖,名利双收。
我劝那对夫妻朋友:
“想买又买得起,不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就买。
买学区房是为了孩子就学,短期又不能卖就又不能变现。达到上学的目的就别左顾右盼了,涨涨跌跌就别操心了。
买不起,那上私校也好,你们努力工作理财存钱未来出国也好移民也好,孩子快乐成长,有出息的方式好多好多。
世界早已是个地球村,人有好多个活法儿。”
最近很流行“诗和远方”,其实诗和远方意味着什么?
自由。
房子是一个需要付出金钱、关注和管理的资产,同时也是负债。
它不一定是孩子的未来,一定不是自由,也不一定是家。
买不买学区房,真的要量力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