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512747/45756c1ec57cde84.jpg)
春日最宜读书。
宝玉与黛玉共读西厢,也正是三月中,两人共坐于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落花无声,流水淙淙,春风里两人情愫暗生。如今也正是三月时节,谷雨刚过,校园内无沁芳亭,但有一沁园,如今也绿意盎然,蔷薇月季开得姹紫嫣红,一片春意。园子依碧水而建,水中几只大雁怡然自得,坐于在图书馆沙发一角,便可将此景尽收眼底。
三月与四月一直在坚持看书,似乎有弥补去年那大半年荒废期的意思,于是日子好像又回到了高三那年一般简单的生活,除去吃饭、睡觉、上课、复习、做题与专业书的时间,其余的闲暇几乎都用来了看书。两个月时间,恰巧读完了十本书,四本个人回忆录,一本长篇小说,两本短篇小说集,一本台湾文学,一本马华文学与一本中国古典文学。
便记录了一些所感所思,细碎的想法,喜欢的句子。一份春日读书小札,写在这里。
01
齐邦媛《巨流河》(喜欢程度:四星)
三月买的第一本书也是唯一一本书,便是齐邦媛的《巨流河》,书不厚,读完只花了三天,但意外的后劲很大,读完十天之后,突然心里涌起一股强大的悲伤。我开始一遍又一遍听《长城谣》和《松花江上》,“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我听了那么多年的《松花江上》,如今我终于和它有了真真切切的共情,在书桌前掉下了眼泪。
我还未去过东北,印象里的它始终是冷的,冰雪是冷的,废弃的钢铁工厂是冷的,广场上的大理石纪念碑是冷的。但读《巨流河》,我对这篇神秘厚重的疆域有了更深的了解,它的冰雪覆盖下有千千万万的热血故事,它的白山黑水承载着一个个民族的变迁兴亡,我的心似乎和千千万万东北子弟相连了,不管是上个世纪逃亡的关外子弟,还是如今沧海桑田的东北,都有我热爱和敬佩的力量。东北的历史厚重得让人觉得神圣,这片土地,值得细细端详。
读完这本书后,我又去图书馆借来了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双雪涛的《飞行家》以及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想读王鼎钧,是因为想了解更多抗日期间的流亡学生历史,战火纷飞时的弦歌不辍;想读双雪涛,是因为被他笔下的艳粉街所深深吸引,想了解更多新时代的东北故事,大雪覆盖不了凡人的热血;想读迟子建,是因为想探寻更远的北方关于鄂温克族人的故事。
02
王鼎钧《昨天的云》(喜欢程度:四星半)
/我一口气奔了五里路才回头,已经看不见兰陵。回想起来,离家这一幕还是草率了。这等事,该有仪式,如手持放大镜,匍匐在地,一寸一寸看。/
03
王鼎钧《怒目少年》(喜欢程度:四星半)
/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一身之外,只有很多很多故事说不完。/
04
王鼎钧《关山夺路》(喜欢程度:四星)
/每一层地狱里都有一个天使,问题是你如何遇见他;每一层天堂上都有一个魔鬼,问题是你如何躲开他。/
王鼎钧先生的三本书,从三月读到四月,从1925年读到1949年,没看回忆录第四本的原因是,读《巨流河》时便发现自己对于作者后期的台湾生活描写实在太过于陌生,也提不起兴趣,便也放弃了王鼎钧的第四本《文学江湖》。
王鼎钧的文字太与众不同,耄耋之年的老人写出的文字如清风白水般干净,有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简洁美感,还有抑扬顿挫的诗意。想起在哪里读到的一句评论:文字是冷的,心肠是暖的。
他在第一部《昨天的云》的序里写: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在第二部《怒目少年》的里写:我说过,我关怀的是金字塔下的小人物,贴近泥土的"黔黎",历史忽略了他们,不愿笔生花,但愿笔发光,由我照亮某处死角。说来伤感,打开那些书,皇皇巨著之中,赫赫巨人之下,青年只是一行数字,军人只是一个番号,县长乡长无论有多大贡献,总司令也不知道他姓张姓李,少将以上的部队长才有个名字,下级官兵只在"伤亡过半"或"全体壮烈牺牲"之类的官式用语中含混提及,无定河边骨向来不设户籍,更无论老百姓的汗和泪了。那些书里有天下,没有苍生。
在第三部《关山夺路》里写:珍珠不是蚌的私有。
王鼎钧老人的这三本书,“着眼于历史洪流又落脚在众生百态,磅礴处如江海奔流,细腻处如溪水叮咚。”,读时,如同一个充满智慧的老人,在面对面地与你讲述他经历过的历史,满眼都是慈悲。
05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喜欢程度:四星半)
/一个作者的创作,往往是身不由己的。在他向一个设定的目标前进时,常常会走到与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地方。这可以理解成职业性悲剧,也可以看成是宿命。当然有一些意志如铁的作家能够战胜情感的驱使,目不斜视地奔向既定目标,可惜我做不到。在艺术的道路上,我甘愿受各种诱惑,到许多暗藏杀机的斜路上探险。在新的世纪里,但愿再也没有这样的事件刺激着我写出这样的小说。/
这是一本愤怒的书,莫言写这本书便是出于愤怒,故事的主人公是愤怒的民众,故事的结尾也让读者愤怒。莫言是勇士,如同书中的瞎子张抗,在县政府门口为百姓高歌,至死不屈也受众人尊敬。而这竟然是一本写于三十三年前的书,是一本只花了三十五天就写成的书,不得不由衷感叹一句:莫言是天才。
06
阿乙《鸟,看见我了》(喜欢程度:四星)
/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只有死亡过渡。当不自由难以忍受,而自由又遥不可及时。死亡取代自由,成为美好的想象。由是,底线成为天堂,一段引桥被幻视为天堂入口。/
阿乙是江西的作家,文字间能读到熟悉的南方小镇里潮湿的味道,阿乙的故事很奇妙,几乎都是和底层小人物有关的离奇故事,发生在警察,教师,工人,妓女,服务员们身上的凶杀,车祸,迷案或情爱,《意外杀人事件》、《巴赫》、《情人节爆炸案》和《小人》这几篇都带给我很大的惊喜。
07
双雪涛《飞行家》(喜欢程度:四星半)
/度过一生并非漫步穿过田野。/
说来奇妙,双雪涛的书与阿乙的书是在同一段时间交叉着读的,早上还在双雪涛的艳粉街上围观冰封的影子湖,晚上便到了小镇超市门口的岔路口目睹了一场意外杀人事件。东北的冰雪与南方山林氤氲的水汽交织着众生相。
很多篇印象深刻,语言和故事如电影一般的《光明堂》,让我几乎落泪的《宽吻》,已经改编为电影的《刺杀小说家》。语言匮乏的我,说不出我对这本书的喜欢,有很多个故事我还未品出其中深意。到底有多喜欢呢,大概就是,日后定会重读《飞行家》,日后定会再读双雪涛其他的书,阿乙的书也一样。
08
袁哲生《寂寞的游戏》(喜欢程度:三星半)
/人一旦开始躲藏就很难停下来了。/
连续两天在睡前看这本书,于是连续两个晚上做噩梦,梦里我也在躲藏,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穿梭,光影明灭间,夜晚与白天无法分辨,世界在混沌与清晰间变化,我的现实生活场景与书里的黄金海滩反反复复出现,清早醒来,仿佛刚从异世界穿越回来,头痛欲裂。
太寂寞了,看完整本书,感觉有抓住一丝什么,可又像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一切都是淡淡的,白色的,无痕的,“半边月亮从茶树顶上探出头来,水洗过的光泽,像是面锅里冷去的蛋白”,“一朵朵淡淡的云絮拂过银色的月亮”,多么奇妙的比喻,多么静谧的文字。可是,书里的每一个故事,在读完后,都像书里那一匹长着翅膀的白马,慢慢飞远,不见。
09
黄锦树《雨》(喜欢程度:四星)
/书页吸饱了水,肿胀,草种子在字里行间发芽,书架年轮深处探出,发痒的,蕈菇的头。/
雨水充沛的热带雨林,唤中国为“唐山”的南洋移民,像瀑布一样轰然泻下的大雨,无论兜转几回都逃不开悲惨死亡的一家人,以及,无奈边缘化的马华文学创作者。第一次读到马来西亚华语文学,我被这些新奇,瑰丽,生动的热带故事震撼了,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延伸到了南洋。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值雨季,连日连日的雨水,一切都是湿滑的,只是这里的雨太小气,不利落,撒一阵子雨滴,停一会儿,又飞一场雨丝。黄锦树笔下的雨水,是包裹住整个森林的,雨水挤满树与树之间的缝隙,连日连夜地下,将野猪老虎逼出森林,将独木舟卷上树顶。
010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喜欢程度:五星)
《金瓶梅》这本书我从今年一月开始读,断断续续读了三个月,买的是南洋出版社出版的,在崇祯版基础上修改增订的全本,全书约一百万字,上下册一共一千多页,把它读完是一个磨耐心的过程,我读得虽慢,却从没生出要弃读的想法。
《金瓶梅》太宏大了,太伟大了,不是现在的我能够评价的,待以后思想更深,知识积累更厚时,或许才能写出它的一两分色彩吧。现在最希望的是,世人对它的误解能少一点吧。
世界读书日在即,一起读书吧,即使生活纷扰繁多,但至少我们还有书籍。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