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对于任何有着文艺情结的人们来说,都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诱惑与迷恋。
昨天晚上再度重温这部浪漫、奇幻的艺术影片,再一次走入一场流动的盛筵。
影片开头,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温暖的色调下,镜头慢慢展现清晨、黄昏、深夜、阳光、细雨中的巴黎街头,无论是闻名遐迩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卢浮宫、香榭丽舍大街……还是石板路的小巷、街角的路灯、窗下的鲜花、街头匆匆的路人、路边咖啡馆悠闲的客人,巴黎都像披着一层华丽而又浪漫的轻纱,令人钟情、令人心生向往。
美国作家吉尔和未婚妻伊内兹一家来到巴黎度假,很诧异吉尔是怎样和伊内兹走到谈婚论嫁的地步的,完全不是同路人。在对伊内兹和其父母的刻画上,可以看出伍迪艾伦的尖酸刻薄,对美国中产阶级的富裕、浅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挖苦。
而作家吉尔则显得更为单纯、浪漫,对巴黎的热爱溢于言表,相对美国的豪华别墅,他更愿意拥有巴黎一间带窗的小房间,他更愿意走在雨中的巴黎街头,感受这座浪漫都市的诗意,徜徉在街头小巷,寻觅文艺之都过去的痕迹。吉尔是怀旧之人,就连他的小说也是描写怀旧古董小店的故事。
也许是感受到了吉尔对巴黎如情人一般的爱意,在午夜的街头转角,吉尔登上菲茨杰拉德夫妇的轿车,来到了纸醉金迷、衣香鬓影、夜夜笙歌的巴黎1920黄金时代,在这里,他偶遇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艾略特、斯泰因、福克纳、毕加索、达利、布努艾尔、马蒂斯、高更……这一众才华横溢风采各异的艺术大师。同时,还邂逅了一位芳华绝代的法国女人阿德里亚娜,成为他心中的女神。
在午夜,吉尔与艺术大神们的一场场的相聚中畅谈艺术与人生,交流写作的技巧,感受思想的碰撞与灵感的激发,与女神情愫绵绵,这一场美梦吉尔惟愿不再醒来。
有意思的是,吉尔无比憧憬这1920的黄金时代,而“穿越再穿越”的阿德里亚娜却兴奋地发现马车带他们来到的上世纪90年代,拥有高更和梵高的美好时代是更为令人美妙,她宁愿留下不再回去。但值得玩味的是,阿德里亚娜执意留下的年代,在高更的眼中,却怎比得上文艺复兴时代——那个可以和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一起携手作画的年代。
这,也许就是生活在别处,每个人都在逃避自己的现在,将希望寄予在虚幻的过去,将过去赋予更多的美好,其实,生活并不在别处,而只能是活在当下。过去的美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但却不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只有当下的真实。如果留在我们想象的过去,过去就又变回了现在,又成为不尽如人意的年代。
当下,我们所在的年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所以,影片结尾,吉尔告别午夜的巴黎,回到现实,和浅薄、虚荣的未婚妻结束了婚约,留在巴黎写作,并在街头遇见了那个与自己有共鸣的法国女孩,两人转身钻进巴黎的雨夜之中,可能开始新的一段感情故事。
吉尔的小说是这样开头的:“商店的名字叫‘出自从前’,它出售的物品由回忆构成,有些对某一代人而言是平淡无奇,甚至低级粗俗的东西,仅仅由于岁月的流逝,它们的状态就发生了质变,一下变得既神奇迷人,又有点做作可笑。”
而那个讨厌的伪知识分子保罗,讽刺吉尔时说过一句话:“怀旧就是拒绝,对痛苦现实的拒绝,这种状态有个说法,叫‘黄金时代情结’,这是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一个人生活在别的时期,总是比他现在生活的时期更好,这是那些富于浪漫想象力的人编造出来的,他们觉得现实比较难以应付。”
这是典型的伍迪艾伦语气,透露着傲慢和刻薄,却一语中的,也许,这才是他真正想说的。
即便伍迪艾伦是真爱巴黎啊,在他的镜头下,巴黎确实是一场流动的盛筵,巴黎美得都不真实了,值得反复回味……
何日,再游巴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