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压岁钱”,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图片来自网络小时候领的红包袋是长这样的↑也有用红纸包起来的,所以老人家常讲“红纸一张”。
笔者是90年生人,当时拿到的红包算是挺大了:多则有10元大洋(多是爸妈以及某些大款土豪亲戚给的),小的是5角,基本是1元、2元。如果是父辈那一代的童年,别说红包,有一顿肉吃就很开心。
一个春节下来,攒了个几百块红包钱,真的算是同学当中较多的了。
那时在乡下读小学,还得交一百多块钱的学费。于是,压岁钱除了少数拿来买烟花和玩具枪,剩下来的很自觉地交给了父母。当然,父母是帮忙存着的。
再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普遍的经济生活水平发展,红包钱的数额也越来越多。
到今天自己成家立业有了娃儿后,孩子的“压岁钱”该怎么处理,也是众说纷纭的话题。
按照道理来说,孩子的红包钱当然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拿去花了,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确实要“花”,就是一次很好的财商教育机会:
1、孩子可以拿红包钱去买喜欢的玩具,但每次要限额。笔者的女儿四岁多,对数字、金钱的数额以及金钱的具体价值必然是不敏感的。带她去买玩具,就引导她:
•例如先规定每次最多可花20元,可以选择低于20元的玩具。在选择玩具过程中,她会问商品多少钱(学习商品的金钱价值),超出20元的买不了(意识到手中的钱是有限的、非万能的);
•可以引导她其实20元不仅仅可以买一件玩具,也可以买两件甚至三件(知道不是买所有玩具都是需要花一样的“钱”);
•还可以引导她关注买完之后剩多少钱(省下来的钱可以用作下一次买玩具);
•必须告诉孩子,红包钱不是取之不尽的,如果一直买东西就会用光。
•也必须告诉孩子,红包钱只是别人给她的,但不是“钱”的唯一来源途径。要“有更多钱”,不能仅仅靠别人“给”,还需要自己去工作、去劳动。
(在这里想说,“跳蚤市场”是个很好的活动。让孩子们把用红包钱购买的玩具售出,或把不玩的玩具售出,学习如何获取“钱”的方法;也鼓励孩子将获取的“钱”,用作慈善捐赠。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努力可以帮助到人,是容易的;但必须避免让他们有“我富他贫”、“我比他们有钱”这样的心态)
2、在征得孩子同意下,为她交学费/报兴趣班。也依然是要告诉她:她的红包钱不够,只能给一部分费用。但她是用自己本来买玩具的钱来交费,会更珍惜自己的选择。
3、可以用孩子的钱购买基金或理财产品,这个笔者还未做,待实践了再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