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文官集团下的万历十五年

文官集团下的万历十五年

作者: 话很多的Y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3-19 17:34 被阅读0次

中国历史悠久绵长,我们暂且将视线聚焦在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看似平淡无奇,无数不值一提的细枝末节被遗忘在史书的角落,然而,存在即合理,这些被忽视的寡淡,正冥冥暗示着以后岁月将要掀起的波澜。

通读《万历十五年》,发现黄仁宇反复提及“文官集团”这一词语。说起来,黄仁宇也算是这一词语的渊薮。在他看来,文官集团是当时整个社会的重要乃至主导成分。这一观点,倒是可以从万历皇帝的悲惨经历来证明。

万历皇帝在正德皇帝之后继位,由于前一位君王的离经叛道,忽视体制,万历皇帝从小就被首辅张居正等臣僚灌输儒家思想,恪行伦理纲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导,小皇帝幼时一心怀抱着励精图治的明君思想,严守礼仪规范,维持文官集团努力营造的平衡。但当他心智渐渐成熟,有了自己的喜恶,他不再满足于沦为傀儡,单纯的在臣民们递呈的奏折上画上朱批,他想要将主导权的握柄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然而,事与愿违,一心想要册立常洵为太子却惨遭文臣驳斥,立长废幼被批是违逆孔孟之说。作为一朝之君主,可以肆意罢免或惩处其不喜之官员,却不能提拔他所亲信之人,所以一直以来,皇帝始终是孤军奋战,不论是一开始的张居正,亦或是后来的申时行,总与他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这一点,倒让人不禁想起黄仁宇调侃说,内阁办事处文渊阁虽与大殿仅有咫尺之距,却仿佛天各一方。

自古以来,君王给人的印象总是总揽大权,至尊威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样的一个位置却仿佛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皇帝逐渐成为古时政治体制一个必然的象征性产物。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本身并不需要皇帝过多的聪慧,而仅仅是一种天命的代表。文官集体借助皇帝的威名,将不合理转换为合理,而万历皇帝在成熟的文官集体的压力之下,必须对他的私人感情做到绝对抑制,个性的张扬更是笑谈,堪堪算得上是被绑在龙椅上的囚徒。这不免让人联想到英国的君主立宪,虽有很大不同,但君王的孤独无奈,确是万般相似。万历皇帝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深切不满,他没有正德皇帝一般的勇气,诸如搬离紫禁城,沉迷狩猎等等,思索再三,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此番,文官即有异议,却也无所反驳。

由君王的身不由己的命运,我们可以了解到文官集团的强大。他们穷其一生,苦心构筑政治体系。这个体系,以无数礼仪磕头,“四书”中的词句堆砌而成,简单来说就是以道德为基础,以诗书作为立政的根本。黄仁宇给出的解释是中国人固守儒家义理,缺乏技术,更无灵活的法律制度,更是提出,中国迈入近代化的一个屏障就是数目字管理的应用。然而,黄仁宇的理解在我看来却是有失偏颇,国人当时确乎重视道德,却也并非达到轻视技术的地步。

《让大清变透明》一书中提到明太祖编制黄册和鱼鳞图册,户口制度和土地制度双管齐下,有条不紊,不论是制度还是技术,又或者是所谓的数目字管理,明朝也都算是有所突破。真正有问题的是“道德”二字。当道德成为一种道德绑架,当道德成为官员流芳百世的捷径,当道德成为人们口中谎言的华丽外衣,一切就会显得肮脏而又不堪。说到底,人性当中所蕴含的私欲总是在蠢蠢欲动,在当时那样的朝代,恰恰让儒家义理沦为一种工具,扭曲了他所有益之处。

其实,王阳明早就提出“人人皆可为圣贤”,中国人下至平民,上至君王都需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清明的品质,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不变的真理。当时应该做的,是充分启发民智,而非披着道义的外皮,疯狂牟取财利,这也恰恰是古时政治制度的一大弊病。

万历十五年,还有所说海瑞,戚继光等人物,在此就不再多说,就万历十五年所见证的历史兴衰,也终究湮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留下遗憾,给后人以警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官集团下的万历十五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wl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