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科幻片,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2001:太空漫游》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这部电影从它产生开始就对后世的电影产生了难以回避的影响。这部首映于1968年4月5日的电影距离今天也有50年了,50年已经是一段相当长的距离了。有趣的是,尽管电影已经被奉为科幻世界的经典,却面临着两种相反的评价。喜爱它的将它奉若“上帝”,不喜欢它的则昏昏沉沉地度过了冗长的148分钟。
不可否认的是,导演用他超越时代的电影语言预言和刻画了下一个世纪的太空史诗。这部伟大的电影事实上表现的是太空之中的伟大征程,这从它的名称“2001: A Space Odyssey”就可以看出。《奥德赛》(Odyssey)是古希腊史诗,影片也正是指太空的长途冒险旅程。而在电影上映一年后的1969年7月,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了著名的“人类的一大步”。
人类在月球发现黑色巨石
影片的经典地位自然无可辩驳,对影片的内涵解释却从没停止。诚如库布里克本人所说的:“我试图创造一场视觉盛宴,超越所有文字上的条条框框,以充满情感和哲学的内容直抵潜意识……使观众内心意识的层面上理解它,就像音乐一样……你可以尽情推测影片的哲理和寓意。”这部电影之所以伟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打破了一般商业电影的叙事结构。它以新奇的影像和音乐叙述取代了长篇大论的台词(仅46分钟的对话),使得观众不得不用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内心意识去理解图像的含义。
木星任务飞船
观众习惯了语言的讲述,一旦抽离了对话,对电影的理解就不得不回归到对画面的欣赏。因而真正要去理解这一部太空史诗,观众必须具有对画面的敏感性。一定程度上说,喜欢这一部电影与否是分辨一个人是否真正热爱电影艺术的一个门槛。
一只猿人用兽骨敲打残骸,人类使用工具
电影开始,观众也许就会陷入一段时间的屏息,因为电影开始是长达三分钟的黑幕,以及浑厚深邃的序曲背景乐。不认真看完电影的观众可能无法理解,这近三分钟的黑暗,象征的是是人类未曾产生之前的无知、混沌状态。同样,导演随后用一个留名影史的蒙太奇镜头省略了人类三百万余年的历史:一个猿猴把骨头抛向天空,画面切换到一个骨状的太空飞船。即使是今天,这样的闪前和省略也是异常大胆和超前的。
不同于一般性意义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没有像一般反映宇宙历险的电影那样刻画怪兽、美女英雄,而是用奇幻的画面表现了人类在宇宙之中的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反映了人始终无法脱离自身,无法超越自己的意志。因而当我们漂浮在太空之中,周围的一切对人类来说都是无法逾越的高墙。
出现在黎明的巨石使猿人群体惊恐
人类还是猿猴的时代,一块黑色长方形巨石启发了一只猿猴使用工具,随后他所在的团体便获得了水域的控制权,人类的杀戮、残忍、占有、理性随之诞生。百万年之后的航空时代,黑色石方再一次出现在人类在月球的殖民地。人类发现,巨石向木星发出了某种强烈的电磁波,因而催生了18个月后的“木星任务”。当任务的主人公波曼到达木星,黑色石方悬浮在行星之间。波曼却到了一个古典装饰的房间。视角转换,波曼不停地看到中年之后的自己,垂垂老矣的自己,行将就木的自己,最后矗立在眼前的仍旧是那个黑色石方。此时,波曼变成了一个星孩,与地球辉映在太空之中。这时候响起的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影片结束。
波曼由青年变成婴儿
黑色长方形巨石是导演对传统进化论的一个再思考。导演更愿意相信,在人类之外的太空之中,必然会有其他智慧生物的存在。当人类处于早期本能冲动的时候,黑色巨石带给了猿人理性,人类在荒凉时代迈出重要一步。而当人类以来理性和科技攀爬进了太空深处,黑色石块再一次出现,以高智能机器人哈尔-9000的死亡警告了人类理性和科技的失智。而当波曼来到目的地,他无形中看见的更是高智慧生物的超验操作。
这一切都隐喻了,人类之外有更为高等、超理性的文明。它们就像这黑色巨石一样,无法解释却又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它们的存在就像影片最后十几分钟导演高超的表现手法一样,无法用语言描述。
50年后,人类早已登上太空,科技狂飙突进,科幻电影整体也超越了过去一个世纪的水平。然而人们应该重新回顾一下这部伟大的电影,不仅仅因为它彪炳的技法,更因为它借助影像所表达的对于人类文明在广袤宇宙之中的虚无。人类之发展总有到达瓶颈的一天,越过这一个关卡,人类是否有超越自身的更好选择?当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响起,人类应该反思,对于未知的恐惧、热情、探索是否具有真正意义的严肃和敬畏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