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有些网友的脑回路是这样的:
你如果直接说个结论,他问:数据呢?
你列举个国内数据,他说我不信国内数据。
你列个国外数据,他说国外那些数据能信吗?
你如果国外国内数据都列举出来,他说我不信数据。
数据太容易造假。
这些人信啥呢?
只信朋友圈里他邻居家二大妈的小姑子的三侄子发的信息、信微信群里看到的瑞典皇家学院某专家前年说的信息。
2
很喜欢曾国藩的一句话「积顽之后,镇之以猛」。
真正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不是高大上的理论、名词,也不是各种花样的 PPT。
现实越是积重难返,就越要下一剂猛药,就是“实干”。
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越多人特别喜欢花里胡哨的东西,越多人喜欢空谈,越多人喜欢收藏一堆文章、视频,却疏于解决问题。
但曾国藩说,先不要管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了,踏实干活吧。
3
很多人的思维模式,就是总以为“这次不一样,我的情况不一样”,总以为自己是特别的,是幸运的,是可以不走寻常路的~
然而事实却是:“每次都一样,你的情况和别人没区别”
太阳底下从无新鲜事。人们能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吸取教训。
4
很多人都想找到一个高手学本领,但这些人又非常功利,总想着一招鲜吃遍天。
他们不明白一个人应该提升的是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知识点,他们需要的是全局思维而不是局部思维。
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解决问题能手到擒来,不具备者遇到问题就会一筹莫展。
认知高度决定维度、维度决定你的成就
5
没有主,主义、主意从哪儿来?主无处不在。
简单地说,支配人的价值取舍行为的那东西就是主、就是文化属性。
为什么你在高人面前是透明的?
因为从一些习惯,爱好就能判断出你的文化属性,而文化属性很难改变。
所以你会怎么选你认为不一样,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就这样被人玩弄与股掌之间而不自知!认为只是自己的运气差…
6
想起海塞说的那句话,“掌权的人因权而亡,有钱的人因钱而亡,卑躬屈节的人因侍奉而亡,寻求乐趣的人因纵欲而亡”。
7
8
段永平的“stop doing list”概念很有意思。
大意是说:要停止做“不该做”的事。停止一定有代价,但是越早停止,代价越小。
一开始,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基本的“沉没成本”概念。但是后来琢磨,发现不只如此。
它的表述是:“stop doing list”,而不是“not to do list”
——为什么呢?它有一个深层的隐含事实:很多事,如果你不做一下的话,你是不知道【这件事根本不该做】的。
“认识一定落后于实践”——我们首先要接受这个客观规律。聪明如段永平,也会做很多后来才意识到不该做的事,更何况你我。在此基础之上,段永平强调的是:不怕试错,而要做到试错之后及时认错。
进一步思考,我发现这个观点的内核,其实还是“本分”,“平常心”。
“本分”的地方在于:不找捷径,接受“该犯的错自然会犯”的大数定律;不抱侥幸心理,并不试图一次性把路走对。
“平常心”的地方在于:不患得患失,不为已经发生的损失懊恼。只要有了平常心,“停止做错事”就是自然而然的理性选择。
9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乌合之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