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发现,在不少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自卑人格会形成一种内隐性的行为模式,叫作“防御性悲观”。
防御性悲观的逻辑很古怪:当一个孩子害怕失败,害怕失败给他带来的自卑感,他采取的措施不是努力进步去避免失败,而是主动放弃,给未来的失败制造完美的借口。具体来说,明天有一场考试,同学们都在努力复习,但是防御性悲观的孩子会彻底放飞自我,干脆一眼书都不看。等到考试成绩出来了,分数当然不理想,他就会自我安慰:没关系,我不是能力差,只是没复习而已。
班里有不少这样的同学,他坐在那里也不捣乱,你写什么要求他记录的,他也照抄下来,但是一点都不过脑子。作业一点不写,考试拿到试卷,就连选择题都是懵一下而已,其余的题目一概不做。对于这样的学生而言,就算最最简单的知识他也充耳不闻。曾经有个家长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他家孩子上课一直趴着睡觉,老师无奈找家长寻求解决方法,家长说,“俺家孩子睁睁眼就能听一句吧!”言外之意就是“我们不是学不会,是不想学。想学的时候,听一耳朵就会了。”
谁都不想承认自己的能力差。“笨鸟先飞”,我怎么可能是“笨鸟”呢,为什么要先飞?我不是飞不起来,是根本不想飞!
作为老师的我们轻易不要说孩子笨,能力不强,尤其对他的家长这样评价。因为谁都不愿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即使你讲的是真话,也要换一个委婉的说法,比如孩子需要再努力上进一些,孩子的学习方法再改进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防御性悲观”的行为模式也可能出现在成人身上,甚至是很优秀的个体身上,比如一些运动员和演奏家,在大赛之前陷入了防御性悲观,就会故意让自己生病,给未来的失败创造借口。这当然会严重地影响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
每一个单位或者组织,尤其是体制内没有淘汰机制的,你都会找到一些相对落后的“不思进取”的同志。他本可以很优秀,但是各种原因,他也让自己处于躺平的状态,老板拿他毫无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