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漫长的课题申报过程中,建议书的编制及答辩不是评上的必然因素,却是评下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建议书的编制质量参差不齐,本文拟就实际编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外观和内容两个方面提出建议,供编写者尤其是初入门者在今后编制课题项目建议书时参考。
关键词:预研课题项目建议书编写质量编写要领
课题的申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经过三五年的酝酿、经过三五轮的评下评上方能成功立项是常见现象,建议书的编制质量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建议书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前期技术储备是否充足、对指南的理解是否到位、针对问题是否明确、目标提炼是否新颖并实际、关键技术和技术指标的确定是否合理。在满足上述要求基础上,编写者形成一个逻辑清晰的思路,并使用规范化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一份好的建议书就相差不远了。
1、外观
我们把最容易的放到最前面来说。虽然我们习惯于批判"以貌取人",但如果某个小伙子因为衣冠不整而相亲失败,将不会得到本文作者的同情。同理,一部"衣冠不整"的项目建议书被专家否定也在情理之中,对专家而言,这不是形象问题,而是背后体现了申报单位对待这件事情是否重视、是否严谨,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申报单位能够完成课题研究目标的可信度,体现的是态度。态度端正也许是几乎任何国家、任何文化都会秉承的取向。
1.1 篇幅数量
我们曾经对那些篇幅量巨大、实质内容空泛的报告不屑一顾,但某些报告似乎走到了另一端,写实、精炼、单薄。那些于持一页半页论文就能通过博士答辩的人如同神一般地存在,恐非我等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效仿的对象。下面举几个非典型示例,来自于"十二五"初期申报科工局基础科研项目的实际上报建议书,具体项目名称己隐去。
注:*格式文本是指封面、项目信息表、填写说明等文字。上述建议书的格式文件字数差异较大,原因是在编制建议书的盖章/签字部分时,有的项目是纯文字、有的项目是盖章/手签之后扫描贴图代替文字,该差异不影响总体字数分析。
以第一份建议书为例。从页数上看,按要求双 面打印出来是 11 A4 纸,约 毫米厚,如果我们把其申请的 300 万元经费用百元新钞摊到 毫米厚的报告上,高度将超过 500 毫米,也就是说"纸"比"币"贵 500 多倍。从字数上看,有效字数 3217个, 300 万元摊到这些字上平均每字 932 元,接近古人说的一字千金了。这里只是一个形象的算法,并不具有现实意义,但可以自忖一下,这份建议书的实质内容是否给了专家足够的理由让他们认为申报者的想法确实值这么多钱。
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份报告应该有多厚,且报告的厚薄也并不对项目的申报成功与否起决定性作用,但因为篇幅量而丢失印象分则是一件较为可惜的事情。在科研工作繁忙的前提下,篇幅量的增加与编写质量的提高也许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但适当的平衡还是应该考虑,千万元以内的项目不少于 50 页、千万元以上的项目不少于 100页也许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数值。
绝对篇幅量是一个考虑因素,有效篇幅量则是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
有效篇幅量并非一个标准定义,在本文中是指建议书中的必要性、目标、内容、关键技术、途径、指标、成果等实质性内容方面的篇幅,对之相对应的是不太重要的篇幅,如国内外形势、单位基础、组织管理模式,以及报告前面的封面目录、后面的申报单位意见等所占的篇幅。
大凡能够写项目建议书的人多不是庸手,他们基本都意识到篇幅量不够是个问题,怎么办呢?有一种方式就是大量拷贝,放到国内外形势一节中,其结果是拷贝的内容与项目研究目标之间不一定具有强相关性。在以往建议书中,国内外形势、差距等篇幅量超过总篇幅量二分之一的不在少数,超过一半的也并非个案,曾有→份建议书申报了 100万元经费,匆忙赶制的结果是其有效篇幅量只有A40这种现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也许编写者可以从专家的角度想像一下:一份厚厚的报告翻了一半,还没看到研究目标,不知道作者想干什么,那份感觉如何?后面的内容无论如何都得创造点精彩之处给他制造一个惊喜吧。
1.2 格式
几乎每篇建议书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格式问题。格式方面一般都有模板或标准约束,主要问题是在编写过程中有所忽略,编写人有必要在编写过程中和提交前进行一轮检查完善,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工作。
通常需关注的问题如下:
a. 匆自行更改建议书模板的默认设置。最常见的自行更改是改动宇体、字号、行距:
b. 文字。同类文字的格式(字体、字号、行距、段间距等)应统一,如:所有正文的文字格式保持一致,所有插图的标题格式一致,表单元格的字体一致,等等。同类文字格式不统一这一问题在大多数建议书中都会出现,常发生于拷贝粘贴时。不易察觉的现象是不同段落中使用了字型不一致的数字和字母,有的段落中使用宋体,有的段落中使用Times New Roman;
c. 表格。若模板中没有规定,则表格中的文字应使用单倍行距:单元格对齐方式尽量选用"中部两端对齐" (用于该列字数较多的情况,如研究内容列)或"水平居中" (用于该列字数较少的情况,如金额列) ;跨页表格应加粗标题行并勾选标题行重复显示:表格文字字号宜比正文小一到两号:表格文字不需要首行缩进:同一份文件中各个表格单元格里采用的编号或项目符号应统一:在单元格内每段末使用分号、句号、或无标点符号时应统一:
d. 序号。序号混乱是常出现的情形,最常见的情形是不同标题下的同一级序号形式不统一。此外还存在混用无括号序号、半括号序号、全括号序号以及半括号数字序号下面套了字母序号、再下面又套了无括号的数字序号等等情形。正确的编号方式必须遵循模板规定,若模板无约定或约定不全则参阅国标、企标,如自行定义编号规则请务必保持前后统一:
e. 项目符号。虽无约定,以 Word 格式为载体的项目建议书以少用项目符号为直;在采用项目符号(包括连续编号的段落)时,请保持每段以分号结尾,最后一段才用句号,或者每段结尾都不用标点符号。常出现的情形是中间某一段末无意中使用了句号,或者最后一段仍然使用分号结尾:
f. 强调的形式。虽无约定,以 Word 格式为载体的项目建议书不宜采用加粗/斜体/下划线方式强调希望引起关注的重点文字:
g. 去掉注释。机关发布的模板中常在标题后面的括号里给出说明性文字,这部分内容应予去除:
h. 不常出现的情形。如,首行缩进不是 个字符、不同段落行首或左缩进不统一、自动编号或编有项目符号的段落超过一行时左缩进与上一行第一个字未对齐、无意中使用了全角字母数字或半角标点符号等等。这些情形都属细枝末节问题,阅读者若不细看也许不会注意到,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专家中的强迫症比例与其学术水平呈反比,因此多注意一下这些细节不是在做无用功。
1.3 应避免的低级错误
常见情况包括字词和标点符号的错漏、无意中键入的断行、编号的丢失等,其中最容易出现的是使用拼音输入法导致的谐音词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由第三人通读一遍,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情形的发生。也许从理论上无法彻底避免低级错误的出现,因为《新华宇典》也附有勘误表,但如果一个专家在一份建议书中发现了两处低级错误,恐怕就有点不那么美妙了。
类似于口语的用法也可能出现在书面中,这里的"口语"是指不必要的连接、转折等用词(比如在本句话中,若在"这里"前面加上了"实际上"个字,就有口语化用法的嫌疑),以及不必要的第三人称主语(比如本句话中,不是用"以及飞而是用"它还包括")等。虽然编制者通常会刻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但由于写作时的思维惯性和完成后疏于检查,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使用了不那么"科研式"的用法。年轻同志编写时出现类似情况
相对多些,这与积累和经验相关,需在磨练中提高。
1.4 可采取的改善方法
上面说的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往往被迫忽略,原因是写项目建议书通常都需要在很急的情况下完成,编写成员在保证首先完成"干货"的前提下,己无时间再进行外观上的修饰。
怎么办?"政治正确"的方法有二。
其一,先搭好格式模板。各机关通常都会下发模板,这种情况下不要擅自改动其既有布局就可以应付大部分情况。有时候没有标准模板、或模板为PDF 格式、或模板不完善,可以请熟悉软件工具的年轻人帮着做这个工作。模板里经常不会有图或表的规定,最好事先进行定制一个范例,包括是否自动编号和引用、字型字号、对齐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己搭建好的模板写里内容时,思考的间隙里就会顺于把格式调好,可以减少很多后续格式调整工作。
其二,主体内容完工后即调整格式。有时编写人屈、如泉涌,一头扎进编写过程,顾不上格式了。倘若如此,最好在主体内容完成后请年轻人帮着调整好格式,编写人在此期间清理思路,然后再对不完善的内容加以修缮。
既然有"政治正确"就会同时存在"政治不正确",在此也提供 个方式供参考。
有时时间太紧张,己无法按期优质完成报告编写,总觉得还有一些关键的内容没表达好,甚至还有些关键内容缺失。这时建议不再考虑报告的完善程度,留出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用于完善格式,实际上对于一些模板问题、编号问题导致格式混乱的报告,半个小时可能远远不够。这种格式完善所产生的效果也许远大于把某几段文字理顺,这是因为文字不顺或内容缺失不是必然会被发现,况且将来还有通过报汇报答辩来弥补的机会,而格式杂乱则可能导致关键内容被无视。虽然有专家批评说:"报告这么厚,没多少有价值的内容。" "建议书装订的这么漂亮干嘛,浪费钱。"但如同俗话说"字是敲门砖"一样,一部外观整洁的建议书将带给专家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它表达的不仅是申报者对待项目本身的态度,更代表了这份建议书对专家的尊重。
2. 内容
外观是建议书的表现形式,它所承载的内容才是重点,对项目进行完整清晰地表达从而赢得专家的肯定是建议书的唯一目的。下面分几个方面对建议书内容的写法提出参考建议。
2.1 理解指南
每条指南只有数百字,承载着数百万元的经费,它的表达必然是高度精炼的:指南内容由提出单位精心构筑、项目方向由专家精心把控、每个用词由专家精心推敲。如果我们觉得指南编得不好,大概应该自我检讨是不是有些背景需要我们去了解。
充分理解指南、体会指南中提出的项目希望解决什么问题、了解其中隐含了什么背景或隐含采用什么技术等,对确定项目的研究方向非常重要。
绝大多数情况下,编写建议书时指南中的技术指标不能降低、应用对象不能更改,有的渠道甚至要求项目名称不得调整。
指南通常不会与我们的既有想法完全一致,大多数时候只是相关,这时可以增加专业自己想研究的内容,但其方向应与项目目标一致,不冲淡原有内容。若技术储备或能力不足,指南研究内容可视情况裁减,但需冒"不符合指南"的风险,因此建议书应尽可能包含指南的所有内容。
指南中的某些项目在指南下发前就已经隐含有明确指向的承担单位,事先了解将有助于减少无效申报、有助于联合申报。但并非有指向单位的项目我方就必须放弃申报,这些单位因材料写得不好、答辩表现不佳而翻船的不在少数,因此对于技术储备比较充分的项目,我方申报决策不必受可能的指向所左右。这里提供几条比较模糊的可以用于猜测某个项目是否己有指向单位的判断方法:
·应用对象明确为某个独特型号或布局:
·实施途径指明采用独有技术,或具体的工艺
方法/丰才料/设备:
·技术指标中列入了从专业角度看来不太重要
的参数:
·常规技术指标附有精度要求,等等。
2.2 理清思路
建议书编制思路是建议书的灵魂。有些编制者看到指南后只有一个模糊的思路就开始写报告,边写边想,这并不可取,常导致建议书比较空泛,很多内容是己公开发表的理念和方法的摘抄,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自己的想法,为了申报课题而申报课题。因此在动笔之前,最好先想清楚:准备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有什么好处,准备怎么去解决,现在有什么基础。平日的工作积累和用心思考是形成有效研究思路的重要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通常是建议书的第二部分,是指与本项目相关的技术研现状 在编写之前,应梳理出本项目所涉及的技术点,按照技术点来查找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一般来说近三年的文献资料即可,如果资料比较少可以放宽年限 在写研究现状时,尽量按照时间节点清理文献素材,文字上注意简洁,并做到图文并茂。
通常在编写完现状后,还需对发展趋势、国内外差距等做简要分析说明。其中差距部分是引出必要性的伏笔,可视情重点分析与本项目研究技术相关的差距
2.4 军事需求/必要性
军事需求或称必要性等,在很大程度是承接建议书中的国内外形势、差距而来。在没有指南主动向上面推送项目时,必要性描述也许是一份项目建议书最值得耗费精力的地方之一,对于立项而言它是最直接的基础:在有指南约束的情况下,它的重要度会有所下降,但仍然十分重要,需要在建议书中以比指南更全面翔实的叙述去论证项目应当立项的必要性 必要性描述需要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a. 说服专家这个项目非常重要、没它天就要塌下来,
b. 通过引用己方限定性型号需求/既定技术等为手段,为"这事除了我就没其他人干得了"埋下伏笔。
军事需求/必要性的表述思路可考虑从两个方向入手,正向:作战需求(引出)型号需求(引出)功能性能需求(引出)技术需求,其中,某个功能性能需求为什么会导致出某项技术需求可能是描述重点:反向:目前没有此项技术导致无法实现某项功能,影响作战性能,甚至某个作战模式无法实现。
必要性不足是大部分建议书都会或多或少出现的情况。当然在这方面专家的影响非常大,若某位熟悉该领域的专家认为该项技术十分急需,就算建议书的该部分描述不佳也将不成为问题。
这部分还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所描述的背与课题研究目标没有直接关联假设有个课题指南是有关某代机可见光隐身的,则建议书里不应包含开展某代机研制必要性的内容,因为这是战略层面要做的事情:也没必要大篇幅论证某代机需要采用隐身技术的必要性,因为这是 个基本公认的求:建议书里需要告诉专家的是,某代机所针对的某个潜在敌对国家不但雷达技术甚是了得,其国人的生理传感特性更是极佳,可以日观一千里、夜昕八百里,所以本课题不但要研究视觉隐身,还要附带研究昕觉隐声
有些项目建议书里军事需求和必要性是两个部分,军事需求在前,必要性在后,这时候要注意区分二者的写法差别。一般来说,军事需求重点写背景来源引出需要开展的项目,必要性则重点在针对具体开展的项目描述解决它面临的技术问题,从而引出研究内容。
2.5 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应清晰明确,让阅读者只看研究目标就知道这个项目要干什么、怎么干、有什么成果,宜采取填空式的写法,例:
针对***需求,以***为基础,开展***、***等研究,突破***、***等关键技术,解决***等问题,构建***平台/系统/体系,形成***等成果,实现***技术指标,构筑***能力,满足树*军事需求/提高武器装备作战效能。
研究目标填好后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其它各种项目简介、汇总表等场合,字数以 200-300 字为直。
研究目标是一份项目建议书最值得耗费精力的地方之二,实际上它耗费的绝对时间并不多。
2.6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可以在指南基础上增加。
值得注意的一种情况:建议书通过评审立项后,批准的经费有一定的可能性会比建议书中的申报额度减少,但在随后的开题、合同、任务书中的研究内容却不允许因批复经费的减少而减少。因此在写建议书时研究内容的写法应当适当考虑一下灵活性。
研究内容是否应写详尽有不同看法,一派观点认为应写得简洁,列条即可,具体内容在任务书/开题报告阶段再细化,部分内容可在技术途径里展示:另一派观点认为应尽量翔实,描述充分,使建议书内容饱满。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有申报成功和失败的先例,因此本文中不持倾向性建议,由编制者考虑。
2.7 技术途径
技术途径是阐述研究内容的解决思路和办法,体现的是研究者对项目实施可行性的认识深度,写好了能给建议书增色。编写技术途径一般按照总体思路+分项实施的模式来描述。在总体思路上,应提炼开展项目研究的逻辑顺序,总结项目技术路线图。在分项内容实施中,应介绍该内容是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和这么做有哪些需要处理的难点或问题,以及想怎么去解决。
在自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日渐加强的当下,有些单位不希望把自己有原创性的、真实的想法抛出,担心被其它单位直接获取。这个度怎么把握不好一概而论,但是在写技术途径时把问题分解清晰是有必要的,至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用些大名词来含糊一下。
2.8 关键技术
这里不准备重复关键技术的定义,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对于大的项目或研究方向,其中每条关键技术都应该成为下一级专题/子专题的题目或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技术名称应以"技术"两宇结尾,不应以"研究"结尾。
专家经常评价某个关键技术"不明确",是指该技术提炼不足,过于笼统,没有体现关键点等。例如:"碳纤维与树脂匹配技术",更好的写法是"国产T700 级碳纤维与双马树脂界面匹配技术"。但这里面也有个平衡的问题,过细的关键点可能不足以上升到关键技术层面,"度"的把握在这里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技术因为专业性太强,难以提炼出通用准则,在此仅提出比较模糊的可列为关键技术的原则建议:
·新兴的、大家都还不知道该怎么办的:
.长期得不到解决的:
.解决成本太高的:
·上下游都己解决,卡在某个关键点的:
.限于某个原因无法推广的:
·对分散技术进行系统性综合的:
.将理论实现的:
• •• • • •
每个课题的关键技术条目在 3-5 条间比较合适。
关键技术是一份项目建议书最值得耗费精力的地方之三。
2.9 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是每次评审中专家必然会问到的部分。
除非与课题发布机关和专家组进行过充分沟通并得到认可,否则指南中的技术指标必须全面满足,这是评审专家非常关注的一点,是"否决项"。这些技术指标很可能是某个单位提出的,既然位己经提出,就一定能以某种形式实现,其他申报单位没有理由实现不了。
如果技术储备充足,建议书中的指标值可以较指南适当提高,但不宜过高,过高的指标值意味着申报者对指南理解错误或者意味着专家编制指南时对技术发展缺乏了解。
建议尽量将指标细化,方便分阶段实现和考核,更为重要的是,细化指标向专家展示了该项目更为可信的可行性。如:某课题中"重量较采用传统方法设计和制造的结构减重二月0%" 这一指标,项目组经拆分分为 FA (注: "FA"为该项目组自行 定义的缩写,非标准)、 等系列分项指标,其中 FAl 分项指标的内容为"混合制造技术快速成形区及接头的拉伸强度二三780Mpa" FA4为"阻 相对于均值的偏差运 12%" 等。
专家对技术指标的常见质疑包括:
·这个指标在某某型号上已经实现了:
·这个指标不是关键指标/没有意义/不能说明问题/与研究目标关系不大:
·指标太高以现有技术不可能实现/指标太低:
.研究内容和技术途径中没有说明该指标是准备如何实现的:
• •• •••
·技术指标是一份项目建议书最值得耗费精力的地方之四。
2.10 创新点
创新点的编写是一件比较挠头的事情,不容易写出新意,稍有不慎又容易写过。
专家比较希望看到的(同时也是容易被专家批驳的)字样是 国内/国际首创、国内/国际领先、填补空白、首次实现/应用、引领、突破等等。当我们把申报项目定义为"领先"、"引领"等时,需要事先准备好证据支撑。
对于工程设计而言,新技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是一代代科研人员不断探索积累起来的,较少出现依靠一两个灵感式创新就能形成爆发式突破
的情形,不太容易总结出各种"首创"说辞,因此
在提炼创新点时可以考虑如下方面:
·己有技术的创新应用:
·技术的局部突破形成总体效益:
.将理念转变为实现:
.设备能力/计算能力的陡升导致产品性能/设
计手段的突变:
·在建议书阶段创新点不宣超过3条。
2.11 成果形式
机关发布的模板中成果通常按硬件、软件等方式罗列,在此基础上,建议在前面加一段总括性文字,让专家在看成果细目之前对成果有一个总体性了解。某单位常采用的一种公式化的表达形式可供参考:本项目将建成2个体系、2套系统、3项标准、4个**,其下才是成果细目。成果形式在建议书中不算重要组成部分。
2.12 经费
建议书评审阶段会对经费构成提出质询,但一般不是重点。通常的注意点是:事业单位不能列支工资费(非绝对)、管理费不超过 8% 、外协比例不大于 30%等。经费预算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本文仅是把问题引出,编写过程中最好请财务专业人员对经费构成表进行推敲。随着国家财务制度管理日趋严格,财务部门有意愿、也有义务在课题论证的前期即开始参与预算工作,减少后期的审计难度和风险。有些评审会专门请有财务专家。
2.13 项目组成员
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只能有一个人,有的课题发布机关未明令禁止,那么可以打擦边球写上两个人。采取这个措施的原因是各渠道课题都要求答辩时项目负责人要到场,否则扣分,写两人可以减少此情况的发生。如有可能,选择项目负责人时的考虑因素应包括其是否能够抽出时间参加多轮次答辩。
有些课题发布机关要求,在该机关发布的所有课题中,同一个人同 时期只能担任一个课题的负责人,不得同时兼任多个项目的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应含项目(计划)管理人员、财务人员。
参研人员的年投入量没有统一标准,参考建议:项目负责人以 3-6 个月为宜,因为负责人多为领导级人员,过多的投入量显得不真实,骨干人员年投入量 6-10 个月,一般参研人员 -4个月。从十三五开始,某些渠道要求参研人员总投入量与课题总经费挂钩,相互有换算关系,此时需调整参研人员数量、年投入量满足其需求。
因专家组需同时对多个技术领域的课题申报进行评审,不太可能每个专家都深入了解每个课题的技术,若某个专家遇到一个他不懂的项目时,就可能转而去研究项目成员表时间比例是否合理、所有成员的年技入量数累加起来是否满足课题研究要求、项目信息表中的数据与项目成员表中的数据是否匹配等,继而提出质疑。
项目组成员表是建议书最不重要的部分之一,问题容易被忽略,虽然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但还是可能会形成一些不利的印象分。
3. 针对性
有针对性的申报更能提高申报成功率,下面就几个方面的针对性提出 些浅层次的建议。
3.1 渠道特点针对性
对于航空行业而言,至少有十数个课题发布渠道的项目可以去申报,这些渠道的课题既有各自的侧重,相互间又有一定的重叠。每个渠道的课题又分为数类到十数类,每类课题还可能分有子类或根据经费规模分成更细的类别,适当掌握各渠道的特点将有助于有的放矢,减少无效申报。比如一个概念或理论阶段的研究,合适于申报基金项目:某个通用的工艺方法合适于军委装备部或科工局的项目而未必合适于军兵种的项目,等等。对各个渠道进行课题特点的分析总结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也超出了本文作者的视野范围,在此仅提醒编写者,在收到指南后如不明确最好事先向资深课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咨询拟申报项目的渠道符合性,撒网式申报不甚可取。
3.2 机关人员针对性
本文描述的重点是建议书如何编写更能符合专家的胃口,事实上课题发布机关的管理人员对课题立项起到的作用相当大,特别是一些大型课题的立项。他们通常非常关注课题研究成果的显示度,非常希望研究成果能够实际应用于产品、产生显性效益,因此建议书中对研究成果的"包装"需要较为考究。但由于长期以来时常出现项目承担单位在申报时为迎合机关人员的期望而过于夸大课题的目标景象,导致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任务不能按期完成、研究目标不能完全实现的现象,目前部分机关的管理人员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逐步从好大喜功转变为脚踏实地,更加注重申报项目的可实现性而不仅是目标成果的显示度。
虽然机关管理人员更关心千万元量级的大课题,对小课题投入精力有限,但如果项目提出人能够描述出一个较好展示度且有理有据、有明确应用前景的项目,向管理人员做介绍对立项也将有莫大的帮助,这个工作通常于指南发布前或指南发布外进行。
3.3 课题特点针对性
应区分课题研究与解决工程问题之间的差异,课题研究的特点是瞄准前瞻性、通用性技术,工程研究则是针对紧迫性、具体性的问题,课题项目通常不支持解决个案性的工程问题。如,某一飞机产品的某一特定部位反复出现故障,长期得不到根本性解决,这是工程问题,不适合作为课题进行申报:但如果多个企业的多个产品在类似部位多次出现故障,长期得不到解决,则非常合适作为课题项目进行申报,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共性"或"通用"。将工程问题"包装"成课题项目去申报,也是→种可行的选择。
课题一般不直接支持具体产品的研发,但如果某项技术可以直接转化为产品,或者某个产品可以由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也可以获得某些渠道的经费支持。
4. 功夫在诗外
建议书编制的本质是从胸中积攒的无数学问和疑问中挑选出与指南最对口的部分描绘到纸面上的过程,是长期科研工作中的经验积累、问题挖掘、新技术研究、发展方向思考之集大成者的具体体现。建议书仅是载体,最终决定建议书质量的,是编制者/编制团队的内在综合实力。
添加订阅号“政策快车”
回复“高新企业”
免费进行“高新企业”匹配
【根据企业信息匹配申报成功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