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表达请求。
作者在书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幅卡通画描述的是一个人掉到了湖里。在湖中挣扎时,他冲着岸上的狗喊道:“快去求助!”在第二幅画中,这只狗躺在精神病医生的诊断台上。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于“帮助”的含义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很多,你说的我不懂,我说的他不懂。即所谓鸡同鸭讲,这种状态下,大家都很累。那么如何表达请求才能避免这种尴尬呢?
首先,表达请求时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要做什么。要求要越具体越清楚越好,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的模糊的语言。
举例比较以下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
模糊:我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
具体:“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模糊抽象:我喜欢你更加自信。
具体:我希望你可以参加这次的比赛,这有助于增加你的自信。
模糊:我希望望你尊重我的个人隐私。
具体:进我办公室之前请先敲门。
模糊:关于昨天的会议,请不要隐瞒你的想法。
具体:“请告诉我,你怎么看我昨天在会议中的表现,给我一些建议好吗”,
模糊抽象:我想更好地了解你。
具体:“我想多一些时间和你聊聊,不知道你是否愿意每周和我吃一次午饭”,
其次,要知道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这样才能够清楚的表达出自己想要对方做什么。
很多人感到沮丧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并不清楚自己对他人有什么样的期待。比如下面对话:
A “我希望有人关心我”
B:“请你谈谈其他人怎么做才是关心你呢?
A:“哦,你知道的……” B:“可是,我并不清楚你具体期待什么。我希望你告诉我,我或别的人怎么做,才是按你期待的方式来关心你?”
A:“这很难说清楚。”
B:“……”
A :“我开始明白我希望别人怎么关心我,不过,我不太好意思说出来。”
B:“是的,这经常是令人尴尬的。你愿意告诉我你期待我或别的人做什么吗?” A:“当我说需要别人的关心时,我实际想要的是,即使我还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需要,其他人就能考虑到我的需要。而且,我希望我总是能得到这样的照顾。”
这好像就是生活中那种你应该知道我们在想什么的人的交流方式吧。其实如果一个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对别人来说,就更难了。没有谁是谁肚子里的蛔虫。
最后,不要让请求变成命令。
如何区分请求和命令,看下面的对话:
A :“我很孤单,希望今晚你能陪我聊聊。”这是请求还是命令呢?暂时不确定。
B:“抱歉,我今天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你去找其他人好不好?”
A:“你这人真自私!”请求变成了命令。因为不服从就被抱怨。
继续看下面的对话:
A:“我很孤单,希望今晚你能陪我聊聊。”
B:“很抱歉,我真的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找别人好不好?”
A 一声不吭走开了。
B 发现A不太高兴,问:“你怎么了?”
A :“没什么。”
B :“我觉得你好像有心事。来,说说看。”
A :“你知道我孤单极了。你要是真的爱我,今晚就会留下来陪我。”
在这段对话中,A发出的依旧是命令。A 并没有考虑B 的感受,而是想当然的认为A 不爱他。
在这里我们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要求就会变成了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
而人们通常认为如果不答应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请求解读为命令。不论如何,要让对方相信我们不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