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一年陪伴营的作业是汉代文学史讲义,我决定从《史记》开始。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主体写的史书。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每个时代的各种人物,它的叙事方式没有单单的描述事件本身,还揭露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道理。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把历史场面描写的很精彩。在人物描写上面,也不枯燥,很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很多历史人物都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
我们中国是具有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古国,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而《史记》记载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记述了我们祖先在创造人类文明过程中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读史记,会使我们对我国以往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和伟大的祖先,怀有一种深深的温情与敬意。
作者简介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其家世代为史官,祖辈中也出现过杰出的军事家和专门管理经济的人才,其父司马谈所撰《六家要旨》中的许多观点都深深地影响了司马迁。他年少时跟随经学大师董仲舒和孔安国学习,有很深厚的文学底蕴。
20岁后,赴各地考察游历,出游祖国的大江南北,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又为以后编写《史记》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创作过程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汉武帝元封三年,司马迁任太史令,开始阅读皇室所藏典籍,搜集资料,准备子承父业,承担起撰写史记的重任。
当他开始撰写史记时,大祸来临了,他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汉武帝大怒,将司马迁下入大狱惨遭腐刑,而李陵全家也被汉武帝杀害。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但只是“扫除之吏”、“闺阁之臣”,与宦官无异。他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这种刑罚相当耻辱,他的身心受到很大的摧残,司马迁本来想自杀,但他想到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死就应当死的有价值,他还有任务没有完成,此后司马迁发奋著书,终于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后,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既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著作。被誉为“无韵之离骚”,可见其文学成就。
创作前期准备工作
司马迁开始修史之前,总结前代历史,特别是记录新一代的历史人物,歌颂“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可是遭受宫刑以后,他更多地将修史与个人的身世之悲联系在一起,通过著书发泄内心的愤怨与不平。
司马迁在著书过程中秉承实录精神,通过对事件的记述和历史规律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如他对经济、民族关系、下层人民等的卓绝认识,是“史家之绝唱”,同时,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艺术传统,成功地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史记简介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共用了一百三十篇传记,五十二万字,这其中又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但是世家和列传又不是单纯以人物身份所划分的。如果说本纪是提纲挈领的总轴,世家就是围绕本纪的展开和补充。正如太史公司马迁自己说的,“二十八宿环北拱,三 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如果说“本纪”是北斗,“世家”就是二十八宿。“本纪”和“世家”组成整体。
世家所记载的是和王朝相关的贵族之家的历史,而列传则记载的是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无所谓人物是什么阶层。
司马迁没有以成败论英雄,项羽的传记就是本纪。《淮阴侯列传》写韩信的故事非常精彩。《萧相国世家》的文章长度甚至远远不比《淮阴侯列传》。但《淮阴侯列传》的重心在韩信身上,重点突出韩信个人的故事。《留侯世家》和《萧相国世家》以张良和萧何的个人经历为基础,重点在于突出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某种角度这两篇世家像是《高祖本纪》的解读和补充。
五帝本纪:我们学习先秦时期的历史,经常会提到三皇五帝,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提到五帝,没有写三皇时期的历史,估计是没有可靠的文献记载,他们的故事都是靠后人想象,不足为信吧。在史记中司马迁认为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虞舜。
《史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诸侯有不顺者,从而征之,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山。南至江,登熊、湘。北极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获宝鼎。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有土德之瑞,故号曰黄帝。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写的跟民间传说大体一致。黄帝时期,神农氏后代已经衰弱,诸侯不听炎帝部落的命令,相互间经常发生战乱,百姓生活困苦,黄帝于是带兵讨伐不来朝贡的诸侯,他打败炎帝部落,又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开辟高山,凿通道路,生活很艰辛,他率领部下迁徙没有固定住所,其驻地让士兵驻起堡垒来自卫。黄帝还有诸多发明创造,据说碗、鼓、镜子就是被黄帝和后妃发明创造的。
《史记》记载,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都是黄帝的后裔,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确立了华夏的特定地位,黄帝也成了华夏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时期继承王位是按才能来进行挑选,因为这关乎到国家安危和人民福祉,所以谁德行高本领大就选谁做部落联盟首领,而继承帝位之人,就要对天下人负责。为全社会人民谋福祉。
夏本纪: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尧到处寻找能治理水患的人,大家都举荐鲧,尧知道鲧的为人比较自负,担不起治水大任,但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尧只好答应让鲧治理水患,鲧采取的措施是堵的办法,治水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时,尧帝去寻求继承帝位的人,才得到了舜。舜受到任用,代行天子的政事,到全国各地去巡回视察。在巡视行进途中看到了鲧治理洪水没有成功,就把鲧流放到羽山。天下的人都认为舜的惩罚是正确的。于是,舜提拔鲧的儿子禹,来让他继续鲧的治水事业。
禹知道父亲鲧的办法行不通,他采取疏导的办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最终水患得到了控制,人民生活也趋于稳定,而在治水过程中禹付出很多,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令后人敬佩,因为治水有功,禹成了舜的接班人,禹年老后,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启最终成为新的首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我国从此从禅让制进入到世袭制,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夏王朝约存在于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夏朝的兴起,是由于禹治理洪水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他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把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所以百姓拥护他。
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桀是位暴君,他宠幸妃子褒姒,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而他在位期间非常残暴,不顾百姓死活,纵情享乐,终于导致夏朝的灭亡,最后夏朝被商汤取代。
商本纪:商也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始祖契大约与夏禹同时,被封于商地。到前17世纪或前16世纪,夏桀残暴不仁,商族逐渐强大,最终商汤发动了灭夏战争。夏朝亡,商朝正式建立,定都于亳,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大约到前13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此后,直至商纣灭亡,共二百七十余年,一般称之为殷。整个商朝,后来或称商殷,或称殷商。
司马迁在《殷本纪》中系统地记载了商朝的历史,描画了一幅商部族兴起,商王朝由建立直至灭亡的宏伟图卷。
在殷王朝统治的约六百年中,几经兴衰,成汤的兴起,盘庚、武丁中兴,但它也难逃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君纣王,他宠幸妲己,刚愎自用、荒淫无度、迫害贤良、残害百姓,致使商朝逐渐衰败,最终在牧之战中被周武王打败,商朝灭亡。一个王朝的历史,历经十七代三十王,司马迁都有记载。
周本纪:司马迁在《周本纪》中概括地记述了周王朝兴衰的历史,勾画出一个天下朝宗、幅员辽阔的强大奴隶制王国的概貌,以及其间不同阶段不同君王厚民爱民或伤民虐民的不同政治作风,君臣之间协力相助共图大业或相互倾轧各执己见的不同政治气氛。
在这篇本纪里,司马迁明显地是以儒家的思想观点来看待周朝历史的,他宣扬的是仁义兴邦的道理。文王、武王、成王、周公这几个人都是儒家理想中圣主贤臣的典范,周初那种君臣和睦的局面也正是儒家理想中的政治环境。
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春秋五霸。春秋后期战国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本纪:《秦本纪》主要取材于《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秦朝最初是处在西部地区的部落,他的远祖擅长驯兽驾车,从虞舜一直到周代,屡立战功,柏翳辅佐大禹治水,舜帝赐姓嬴氏;费昌为汤驾车,在鸣条打败夏桀,中潏在西戎为殷商保卫西部边境,造父为周缪王驾车,日行千里解救周朝王世内乱。其族由此为赵氏,周宣王时秦仲为西垂大夫,襄公救周难,又率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建立了秦国。秦国本为西方一个小国,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到后来相当强大了,还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不让它参与盟会。但秦国一方面在戎族地区扩充土地,一方面与中原各国来往,通婚,吸取中原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强国。当然这要得益于几代励精图治、开明能干的君王,秦穆公、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他们招贤纳士,知人善用,秦国在几代人的苦心经营下,逐渐形成了对六国的绝对优势。
在《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写了秦王嬴政自继承秦国王位后,延续了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并采取李斯等人的建议,远交近攻,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局面,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司马迁写秦始皇,首先简要地历数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调兵遣将,乘胜进击,并吞六国的过程,中间穿插记叙了秦王嬴政粉碎嫪毐吕不韦集团、李斯上书谏逐客、尉缭献计、荆轲行刺等事件,统一天下后,他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并在全国统一了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还修筑万里长城,修驿道,北击匈奴,南定百越。这些记载,表现了秦始皇卓越的政治才能,他的这些措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格局。但是为了加强统治,他实行残酷的专制主义和严刑酷法,并焚书坑儒、大兴土木,钳制文化和思想,使人民痛苦不堪,这也体现了他的残暴。他死后不久,秦二世继位,延续了始皇帝的暴政,且变本加厉,秦朝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最终经历二世而亡。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是越来越走向进步。司马迁以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把考察秦朝“成败兴坏之纪”的思想贯穿《秦始皇本纪》全篇,不仅给人们展示了秦始皇这个大誉大毁集于一身的封建帝王的一生,而且一直在探寻着秦朝的统一及灭亡的原因。它的灭亡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中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经典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我们所熟知的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都来自《史记》的记载。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有过失的英雄,他有很强的意志和非凡的力量。虽然他在性格上有致命的弱点,但从人的自然品格,文化品性而言,他不失为一个热情坦荡和率真的人。
史记本纪最后记载了汉朝从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到汉武帝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太史公说:“汉朝建立,孝文皇帝施行大德,使天下人心怀安定。到了孝景帝的时候,不再为异姓诸侯王的反叛而忧虑了,而晁错强行削夺诸侯王的势力,于是激起了七个王国一同起来造反,联合向西进攻。因为诸侯的势力还太强盛,而晁错采取的处置办法却又不是循序渐进地施行。等到主父偃提出‘推恩’而分封王侯诸子的建议以后,才使诸侯的势力因此受到削弱,终于使国家获得安定。使国家安定或沦为战乱境地的关键,难道不是在于运用谋略吗!”
总结
《史记》告诉我们,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司马迁写《史记》,其目的是“究古人之际,通今古之变,成一家之言。”读史记,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智慧。它会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与特点,使我们明了其兴盛、中衰,复兴的奥秘,懂得了历史,就会尊重历史,并懂得如何选择前进的合理途径,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