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文学以婀娜多态、璀璨夺目的姿仪令世界瞩目,而这一切辉煌都离不开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的基石,是古代文学的源头,是古代文学的起点,由于它一步步的探索与追寻,才成就了文学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让我们走进历史,揭开先秦文学的面纱,领略其中的不朽与美妙。
第一节 先秦文学的起源:劳动起源说与神话起源说
关于文学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
学术界比较常见的有几种学说,即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神话起源说。其中,认同度较高的是劳动起源说和神话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写道:“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观点鲜明地肯定了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这一说法。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在集体劳动时,为提高生产效率,减轻疲劳程度,自然而然地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这种劳动呼声慢慢被赋予某种情感和愿望,劳动者企图通过呼声表达劳动的激情与场景时,就产生了原始劳动诗。
原始劳动诗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即原始诗歌,属于民间集体口头创作。
记载于《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就是典型的原始劳动诗,简单,生动。它形象描述了先民狩猎的过程。
神话起源说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知识匮乏,无法理性、科学地认知世界,面对难以捉摸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心理。
山洪、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人类的生老病死等,极易引起先民的惊奇和恐慌。人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时,就会不自觉地幻想出各种各样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其进行顶礼膜拜,充满了对英雄的歌颂,对有害现象的抗争精神,原始神话也就因此产生了。
原始神话是先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在流传过程中又被继续加工,一步步发展为完整、精彩、感人的故事,后来又被收入《山海经》、《庄子》、《楚辞》和《淮南子》文献典籍之中。
说起原始神话,我们头脑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些画面,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燧人氏钻木取火、仓颉造字、夸父逐日……几岁的孩童都能随口说出几个,其传播力之广、其魅力之大可见一斑。
原始神话内容丰富,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受到后世的青睐与重视,《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都保留了很多神话素材。同时,它也为诗歌、辞赋预留了更大创作空间。
时隔数千年,现代社会仍有很多影视作品撷取原始神话的素材,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原始神话是古代文学的起源,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文学史的发展增添了绚丽多彩的一笔。
第二节 《诗经》和《楚辞》: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源头
先秦时期,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得到了发展,《诗经》与《楚辞》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内容约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时间跨度约500年,作者佚名,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总计305篇。
《诗经》原名为《诗》,孔子多次提及此书,“《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也沿用了这一名称,“《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五经,自此《诗》改称为《诗经》。
《诗经》三百余篇来源于民间歌谣和贵族创作。
每年春暖花开时节,周朝采诗官都会去民间收集歌谣,精选出优秀作品,乐官再将其谱曲、演唱,天子欣赏后,根据作品中表现的民间疾苦与欢乐,制定出相应的施政方针。此类作品占据《诗经》的绝大多数。
《诗经》收录的另一部分作品是周代贵族文人所作,如《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唐风·蟋蟀》疑似与周公旦有密切关系。
由于《诗经》绝大多数作品来源于民间,基本都可以通过百姓的生活再现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打上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如《周南·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四言短诗脍炙人口,传颂千载,歌颂了青年男女美好的恋情,正是人们对爱情渴望与追求的真实反映。
再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形象地把剥削者比作肥硕、贪婪的老鼠,表达了劳动者对剥削者的痛恨。
《诗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展现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方方面面,直接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抒发了诗人真挚的情感,现实主义的特征非常鲜明,被后世当作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二、《楚辞》
楚辞,也作“楚词”,是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他的抒情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因此楚辞又被称为“骚体”。
《离骚》问世后,受到文人的普遍称颂,后世争相仿效这种诗歌形式,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这种诗歌样式逐渐发展为一种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
西汉刘向将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东方朔等人的楚辞作品收录成集,命名为《楚辞》。
《楚辞》共十七篇组成,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
《离骚》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地域特点明显,包含楚地方言特色和韵脚,语言极其华美,感情浓烈奔放,意蕴含蓄隽永,为后世文人所瞻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些名句流传千古。
《离骚》塑造了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高洁品质的形象,大量采用想象、夸张、比兴手法,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将诗人的斗争历程和思想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楚辞》这部诗歌总集每篇作品都如《离骚》般打上了浪漫主义的烙印。
后人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现实主义的《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浪漫主义的《楚辞》。
《诗经》与《离骚》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源头。
第三节 先秦历史散文:兼具文学与史学特征
作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与《楚辞》成为先秦文学史上两座高峰。殊不知,先秦散文的成就完全可与诗歌相媲美,成为文学史上另一座丰碑。
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大类别。
历史散文,顾名思义,是记述历史人物、事件的散文,“记事”是它的主要特征。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如果追根溯源,散文的最早源头当然是甲骨卜辞了。
殷商时期,统治者借用神权来统治臣民,当时的文化以巫祝为主。甲骨文,基本都是殷代王室记录占卜的卜辞。
由于最初以备忘为目的,加之刻写困难,因而甲骨卜辞多为简单概括的零散句子,只能算记事散文的萌芽。
这一时期出现的《尚书》,是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有些篇目是后世儒家学者补充收录的托古作品。
《尚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部分帝王的言行,表现了以天命解释历史兴亡的观念,其中传递出敬德、重民的核心思想为后世所关注。
全书文字晦涩、艰深,但已开始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与意趣性,甚至有对场面的具体描写,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它是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我国记事文字之祖。
《春秋》记述春秋时期二百四十多年各诸侯国大事,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开启私人著史先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具有开创一代史书体例的意义,起到垂范千秋的作用。
在写法上,《春秋》记事语言极为精简,却“字字针砭”,被称为“春秋笔法”,多为后世史官所借鉴。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左传》,所记之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是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从本质上看,《左传》既是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后世评价它“继《尚书》与《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作品”,“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左传》的问世,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国语》据传也是左丘明所著,为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各国历史分别叙述。其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终至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全书围绕兴衰主题,通过对史实的记录,探讨了兴衰治乱之根源,史论结合,在史学思想上是一大进步。
与《左传》相比,《国语》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通过士大夫、贵族的言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以战国时期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兼顾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善于述事明理,刻画人物形象逼真,语言非常有文采,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是一部很优秀的散文集,对史传文政论文都有一定影响。
成书后,由于一些记事未标注年月,《战国策》的真实性饱受争议,且记事不分轻重,降低了它的史学价值,但其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此外,《战国策》给后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亡羊补牢、汗马功劳、惊弓之鸟、三人成虎等。
《战国策》标志着先秦散文的语言运用达到了新的水平。
综上所述,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到一定高度,对后世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写作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 先秦诸子散文:由语录体到专题论文
先秦诸子散文是指这一时期著名思想家、散文家所写的散文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散文的重要范式。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动荡时期,分封解体,礼崩乐坏,贵族阶级对文化教育的长期垄断被打破了,由此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很多既定格局都陷入重新洗牌的风潮之中。
从文化层面来说,民间兴起聚徒讲学之风,下层民众终于迎来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形成人才辈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各种学派、各种思想应运而生,由此产生史上最赋盛名的百家争鸣的现象,这在以往阶级分明、秩序井然的夏商周时代是不可想像的。
从文学层面来说,为宣扬自己的主张,新思想学派纷纷著书立说。于是,以探讨人生、研究社会、弘扬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诸子散文便勃然兴起。
诸子百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学派。
诸子散文包括《论语》《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其中,《论语》《孟子》《荀子》为儒家著作,《道德经》《庄子》为道家著作,《墨子》为墨家著作,《韩非子》为法家著作,它们最大的特点是说理性强。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多为语录体散文,代表作有《论语》、《墨子》。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汇编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表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思想政治主张、道德伦理观念。
此书言辞简约,浅近易懂,细品之下却觉意蕴深远,尤为难得的是在在简短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原文200余字,通过师徒五人的对话,完美展现了各自的志向与性格特征,子路的直率、冉有的稳重、公西华的缜密、曾皙的淡泊跃然纸上。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可谓博大精深,儒家仁、礼、中庸等核心思想贯穿始终,是研究儒学的必备书籍,为后世留下一些耳熟能详的金句,比如“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宋代时,《论语》被列为四书之首,成为影响我国士大夫的主流思想。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墨子言行的记录,原有71篇,现存53篇,是研究墨家思想的基本资料。
全书的中心理论为“兼爱”“非攻”,应“兼相爱,交相利”,反对掠夺战争,也提倡节俭,主张“节用”“节葬”“非乐”等思想,在政治问题上,提出了“尚贤”的主张。
《墨子》一书表现的思想比较亲民,有较多积极意义,在思想发展中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磨灭。可惜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墨家思想逐渐成为“绝学”。
在写法上,《墨子》体现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特征。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专题论文,代表作是《孟子》、《庄子》。
《孟子》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集中体现了孟子以仁治国的核心思想。
《孟子》语言通俗,平实浅近,突出论辩的特点,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如《梁惠王下》。
同时,文如其人。《孟子》极赋文学特征,大量使用排偶、叠句等修辞手法,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这与孟子藐视权贵、刚正不阿的强大气场息息相关。
宋代时,《孟子》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庄子》为庄子及其门徒、后学所著,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现存三十三篇,已基本摆脱了语录体,更偏重于专论体散文。
《庄子》艺术技巧极高。它构思奇妙,语言诙谐,多用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连缀成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如脍炙人口的《逍遥游》,极尽想象夸张,刻画出鲲鹏的奇异形象。《应帝王》以神话传说引出“无为”思想。《养生主》以庖丁解牛的故事表达处世养生之道。
亦庄亦谐亦华美,它以这样特立独行的姿态傲然屹立于先秦诸子散文之中。
《庄子》艺术成就为先秦诸子之最,堪称散文艺术极品。鲁迅先生曾评价:“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后世很多文学巨匠均受其影响。
第三阶段:战国末期,进一步完善论说文体制,篇幅由短而长,风格趋向开拓、恣肆,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
《荀子》主要为荀子本人所著,少量为其弟子所作。
全书共三十二篇,多为长篇大论的说理散文。其论点明确,议论透辟,气势矫劲。如“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寥寥数语即准确阐明以礼法治国的主张。
再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多用比喻、排偶句式,论述积少成多、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荀子》风格沉着厚重,词藻华美,句式整齐,讲求气势,对后代的散文发展,尤其是唐宋的散文,有着深远影响。
《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总集,为后人辑集而成。
全书共二十卷,五十五篇。多为长篇论文,笔触锋芒毕露,推理论证切中要害,语言犀利严峻。如《五蠹》篇幅最长,近七千言,论述法家学说最合当时社会需要,通篇严谨绵密,说服力极强。《显学》篇语言尖锐深刻,表达了任人唯贤的政治主张。
同时,《韩非子》多用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讳疾忌医”等。这些寓言故事也成为古今教育后辈的经典案例。
《荀子》和《韩非子》代表了先秦说理散文的最高成就。
总体来看,诸子散文内容丰富、说理性强,经历了从简到繁、由疏而密、由杂而严的发展过程,文学的色彩也愈加浓厚。
一言以蔽之,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页,它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几千年的文学历程中熠熠生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