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话:本次的先秦讲义我们分了八天来进行学习,以下为八天先秦讲义的合集。
第一天
众所周知,先秦的大致理解就是在秦朝建立之前的时期,也就是旧石器时代到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
先秦的一开始是三皇五帝时代。所谓的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就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三皇就是尧、舜、禹这三个人。
先秦经历了不少历史时期,其中除了有三皇五帝时代,还有夏,商,周,春秋,战国。直到秦朝的建立,才宣告着先秦时期的结束。接下来,我们一段一段历史来看:
第一个时期是三皇五帝时期,在三皇五帝时期里面,帝王的产生采用了禅让制。帝王与人民一同选举下一个帝王。但是关于三皇五帝这个时期还留存的历史资料并不多,因此大家也对这个时代中的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着较大的争议。关于三皇五帝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也都是传说,我这里抽取两个传说故事讲述一下。
其中的第一个是有巢氏:有巢氏在气候寒冷的北方先民走向穴居的同时,一部分畏寒不愿北迁的南方先民,则开始考虑如何安全地居住。在南方先民中,有一个聪明的人,受到鸟雀在树上搭窝的启发,也想在树上搭建屋子,以躲避地面上野兽的袭击。于是,他教人们先用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缠绕成框架,再用树枝遮挡四围和顶部,待弄得严严实实后,房屋就这样建成了。
这种构木为巢建成的房屋,既挡风避雨,又可防止禽兽攻击。从此以后,人们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
其次是伏羲氏:有一天,伏羲在河边玩,突然“扑通”一声,一条又大又肥的鲤鱼从水里跳起来,一会儿,又跳了一条。伏羲心里高兴,他想,这些鲤鱼又大又肥,弄来吃不是很好吗?
伏羲跳下水,抓上来一条鲤鱼,放在火上烤熟了分给大家吃,大家觉得味道好极了。从此以后,人们都到河里去捉鱼。
后来,伏羲又看到一只蜘蛛正在树上结网,因此受到了不少启发。他看到了这棵树上的那只蜘蛛先朝不同的方向拉出几根线,然后,又不紧不慢地朝着同一个方向绕着圈拉丝,一圈一圈,一圈又一圈,没过多久,网就织好了。织好网以后,蜘蛛跑到角落里躲了起来。没过多久,它的网就网住了一只飞蛾。蜘蛛从角落里跑出来,津津有味地吃了一顿大餐。
聪明的伏羲看到这里,心里突然开了窍。他三步并两步跑到山里,扯来一些藤条,学着蜘蛛的样子,织成了一张大网。他把网放到水里,自己躲在岸上,静静地等着。过了一会儿,伏羲猛地把网往上一拉,哈哈,网里面全是活蹦乱跳的鱼儿!
这个办法太棒了!不用手,就能捉到更多的鱼,还不用下到水里去了。伏羲把这个好办法教给大伙儿,渐渐地,人们都学会了结网捕鱼了。
第二天
在三皇五帝时代之后,先秦的下一个阶段就是商,周了。这个时代也是历史上非常庞大的一个时代。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被人叫做殷商。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商朝的这三个阶段加在一起一共延续500余年。
商的先世是商族,相当于一个原始部落,兴起于黄河中下游,传说它的始祖契与禹同时。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这个地方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到之后,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前期为兄弟相互继承的制度,后期为典型的历史上较为典型的父子相互继承。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稳固。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商朝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的各种部落纷纷归属到了商族的旗下。商族在歼灭夏族之前还处于氏族社会末期。此时商族内部的不平等、奴役和剥削等现象亦早已产生了,但相对于夏王朝的统治来说,相对要宽松、缓和得多。
商族亦注意取得国内的拥护和支持。“汤以宽治民,而除去邪”,“夙兴夜寐,以致职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振穷困。吊死问疾,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成商的勤政薄敛体恤民情等举措,对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积蓄灭夏力量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他的行为不仅得到本族人的拥护,也使得夏人及其他方国人民十分向往。因此,也就有了“汤修德,诸侯皆归商”的局面。商汤的活动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此时商的力量虽已有较大发展,但相对于夏仍然弱小,不得不暂时臣服于夏。夏桀出于猜忌将商汤召来并囚之于夏台。
商族在兴兵伐桀的誓师大会上,历数夏桀的罪恶及人民对桀的痛恨,假借上天的旨意指出灭夏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指出灭夏是上天的命令而不可违背,有功者将受到奖赏,不从者要受到严厉惩罚。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尚书·汤誓篇》。商汤从亳起兵,矛锋直指夏都。
第三天
商朝讲完,下面该讲周朝了。周朝可是华夏地域内一整个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最长的朝代,这个朝代整整跨越了七百多年,相当于大约三十代人代代相传。
而且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这两个阶段的时间。当然,名字不一样是因为西周时期,周王的地位极高,权利极大,凌驾于诸侯国之上,高度集权。而东周之后的周王室权利变弱,形式大减。
西周时期周天子地位高大,王朝秩序良好,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是霸主的天下,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以及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霸主政治,而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强国,称为“战国七雄”。
一开始,商周关系十分密切,也有古书记载道:古公亶父传位季历,季历不仅与大商王朝联姻,娶妻商室,还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成为商王朝在西方最为重要的一位方伯,所以季历在甲骨文中有时又称公季。周此时已是商朝属下一强大方国。虽然当时关系密切,单但是商朝却也总是时刻提防着这股新生力量,周国也逐渐并吞其他小国家,特别是亲商的诸侯国。
最终,商王文丁为扼制周族势力发展,以保商朝地位不受威胁,杀了不再那么听话的季历,但仍以周人为西伯。
第四天
周朝是秦朝之前的最后一个时代了,所以它的故事也是比较多的。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西周,也是周朝前期的时代。春秋战国我们等到后面再讲。
周族是居于今陕甘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带的古老部族,相传因“姬水”一词而得姓为姬。周的始祖名弃,为有邰氏女姜嫄所生。《诗经》记述了弃降生的神话传说。姜嫄祈祷求子,因为踩了巨大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弃这个人。周族在姜嫄所生活的时期大约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但至弃所生活的时期时,已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所以说弃是周族的始祖。据《诗经》记述,周族始祖母叫姜嫄。姜、羌相通,周人的祖先大概是从羌人中分化出来的一支。
也有人认为周族应出自陕北黄土高原一带的白狄族,也就是远古时期的黄帝族。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到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由耕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
周的地盘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人成为黄河领域共主的大商王朝的臣民,卑事商王武乙,在商王朝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体系,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观念。
周朝建立之后,这套天命观念经过了周公旦的再次梳理,成为治世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的概念。
第五天
从今天开始,周朝中,西周的内容就大致讲完了,下面就要讲东周了。东周或许比西周更有意思一些,春秋战国都在其中。我们平时说的烽火戏诸侯也是东周的周幽王闹出来的笑话,至今还被人当做笑柄。
东周在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郑国在周平王东迁以后,积极服侍周王室,郑庄公在解决郑国内部矛盾的同时,不仅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而且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周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不满,便不再朝觐周桓王。
当时王纲已堕,郑庄公不循礼法开了先例,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即“周郑交质”,天子权威扫地。秋季,周桓王率领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军队讨伐郑国。周军大败,郑国大将祝聃发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让周天子的威信完全扫地,礼崩乐坏正式开始。
在西周夷王之时,楚国就曾经称王,后来因为畏惧周天子去掉王号。公元前704年,楚国第二次称王。楚武王熊通打败随国,让随国在周桓王面前说情,令楚国称王。周桓王不同意。熊通就自立为“楚武王”。
楚武王第一个打破了周礼分封制,楚国兼并权国后,将权国设置为县,建立直属楚君的县行政机构。
第六天
上次我们把东周的发展稍微概括了一下,今天咱们开始讲春秋时期的故事。其实春秋时期的故事都是很有意思的,孔子这些大师级别的人物也在春秋时期诞生。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又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后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今湖北姊归县)。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第七天
咱们昨天春秋还没有讲完,那么今天我们继续讲一下春秋。明天,咱们开始讲战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大家人尽皆知,是儒家学派思想家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他。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事迹、思想理念和现代价值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是鲁国人,从小就很聪明,喜欢读书,认为人类的幸福是通过学习和修身达到的。孔子在30岁左右成为鲁国最有学问的人,后来开始担任官职,但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官职,而是想要改变社会,让人们更加和谐、有序地生活。他把自己的思想和经验传授给弟子,同时也收了很多学生,一生中共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最有名的有72人,他的教育理念被广泛传播,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孔子的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他的思想强调人伦关系,主张孝悌、友爱、忠诚、信义等美德,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使命感。孔子的思想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八天
上次我们讲过了春秋时期,今天我们就把战国也一起讲完,就算是把整个先秦时期都讲完了。
战国时期也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关于战国的起始年份,共有7种说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这三种说法为较多人接受。而战国时代结束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原。
后世史家划分东周前半为春秋时代及后半为战国时代,东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已被秦国所灭亡,所以东周不完全包括战国时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不休,故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前323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早在春秋时代已称王),周天子权威进一步受损。战国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大规模变革,例如郡县制度、私田制、广泛应用铁器和贵族因亡国变为平民传播知识。各国为获取土地、财富、人口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之土地逐渐走向新时代,塑造了中央集权国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雏形。
战国承春秋时代的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各国相继图强而举国变法,涌现了大量名将争锋和名士纵横捭阖之典故,为后世传诵。
后记:本次的讲义篇幅较长,建议大家分批次学习,我个人比较推荐分成五天学习,前两天学较长的两个板块,后三天学较短的六个板块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