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剧情介绍和开头,还以为这是一部描写香港游击队历经九牛二虎之力,将茅盾这些爱国文人转移出日占区的故事——中间伴随了激烈的通关打斗,亲情爱情的纠缠,正如数年前的《十月围城》一般。但爱国文人转移,没有经过什么浓烈的高潮,最多不过彭于晏及时出现将意图谋害茅盾的特务杀死——在动作大片里,这情节这场面只算个开胃小菜——然后游击队胜利的完成了任务——此时影片只过去了半小时。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许鞍华絮絮叨叨的描述了游击队员和女主方兰这些地下抗日分子们的日常,最后的半小时,描述了方母等抗日志士的牺牲……中间虽然有打斗,也有亲情和爱情,但许鞍华是以极克制的语调进行的描述,烈士们牺牲就牺牲了,营救计划搁浅,没有明显的复仇,敌人也没有明显的惩罚,连最后彭于晏与周迅的分别,也是那样的淡然。就如同将一盘可以做成浓烈火锅的食材,做成了清汤挂面。
对于想凭借影片精彩激烈的情节舒缓工作生活疲惫操劳的人们来说,许鞍华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大众从电影中希望得到是超乎常人的体验,抗日志士的生活怎么也是像我等常人一般琐碎,怎么能激发自己的力比多荷尔蒙多巴胺?《明月几时有》的票房不如意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但寡淡的清茶入口后,细细回味,却能从齿缝舌间咂出一丝味道:英雄的壮怀激烈、复仇的酣畅淋漓,从宏观视野来看,都是少有的非常态的,革命的工作,也是从日常的一次次情报传递、一次次小规模的破坏行动着手的,哪有那么多改变历史进程的伟业丰功?而革命志士被捕后,大多时候也就像片里的方母和富家女一样,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打破敌人的重重把守救人,哪有那么容易?后来我查了查资料,方母和富家女的牺牲,完全是历史的真实情节。革命同志间的分别,也总是应了方文山的词“荒烟蔓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这就是许鞍华不愿向市场妥协的“写实”。
个人认为影片中最美的一个情节,就是游击队员长途跋涉后在河边歇脚的场景。河边石头的篝火徐徐飘着青烟,流水潺潺,远山含黛,山风吹过,拂动每个人的衣衫,宛如古人的溪山行旅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