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至今的名字

作者: 焦小桥 | 来源:发表于2022-12-12 05:15 被阅读0次

    流传至今的名字

    焦小桥


    《汉书》颜师古注:勺药,药草名。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气,故合之于兰桂五味以助食,因呼五味之和为勺药耳。’《读书杂志·汉书·十·芍药》清·王念书说勺药是适历的音转,读若酌略,即均调的意思。”

    又一说因芍药妩媚艳丽,人以“婥约”形容,后取谐音名“芍药”。芍药因其花姿娇媚,又名“余容”;古人离别时赠芍药以寄惜别,故芍药又名“将离”;因其花期在春末,又名“婪尾春”;因其为草本植物,无木质茎,又名“没骨花”;芍药的异名尚有“白木”“犁食”“解仓”“铤”“其积”“诞”等。


    芍药在陶弘景之前的记载均是“芍药”,除《诗经》外,《山海经》中记载:“(绣山)其草多芍药、芎穷”,此处说明那时的芍药为草本植物,与如今的形态相同。

    《神农本草经》作为现存最早药学专著,里面将芍药列为中品,其中“邪气腹痛、止痛、益气”等功效与今所用白芍的相近,而其中“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则与今赤芍的功效相近。


    而在《名医别录》中,首次提到芍药产地在中岳(河南嵩山一带)。根据芍药属植物的分布来看,应为该属多种植物,其中以广泛分布的芍药野生者为主流,与今所用赤芍接近。此时还没有白芍、赤芍的划分。

    南北南北朝·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首次提出芍药有“赤白”之分,且提出赤者偏利下的功效。此后,在接下来的朝代逐渐有白芍与赤芍的分化。

    唐代医书中已有“赤芍”“白芍”的记载,但仍以“芍药”为主。唐朝已认可“白补赤泻”的观点,但用药仍未给予明确的区分。


    宋代宋《开宝本草》首次明确提出了花有红白两色,但未确切指出两味药材是否按花色划分,而芍药野生种红白二色花瓣均有。

    宋·苏颂《本草图经》中首次对芍药的形态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综合推测,《本草图经》中所载芍药与今所用一致,其花期与采收期也与今芍药种相近。

    总之,宋代已经明确提出赤芍、白芍两异,但仍未对2种药材划定明确的界限,提出了花色、根色的差别,尚未对赤白芍分列专述。在《汤液本草》中,元·王好古首次明确提出以花色来划分赤、白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流传至今的名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bt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