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年是什么?
年是一只怪兽。
那么过年是什么?
过年就是打败这只怪兽,迎来美好的生活。
春节赋予我们每年最美的一种仪式感
小时候,关于过年的故事,每个除夕都要听老人讲一遍。那时,过年是热闹的欢喜的,有鞭炮放有灯笼挂,有新衣穿有美味尝,算下来,真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如今,传奇故事渐渐被生活的柴米油盐淹没,物质丰富,衣食充足,过年除了发发红包竟觉得无所事事。
不是吗?工作太忙可以选择不回老家,家里太乱可以随时找家政帮忙,连年夜饭,如果不想弄也可以直接到饭店解决。
过年仪式的精简,让春节变成了日历上普通又面目模糊的一天。
细细想来,其实年味一直没有走远,它就藏在那些逐渐被我们忽略、但极具仪式感的习俗里:比如年前的杀鸡宰羊,洒扫庭除,做豆腐蒸年糕,剪窗花贴春联……是红灯笼下喜气洋洋的笑脸,是家家户户忙碌预备年货的欢欣雀跃,是大年三十合家团聚共举杯的美好祝福。这些点点滴滴的“过年仪式”,记载着我们很多美好而幸福的记忆。
虽然各地的风俗会有所差异,但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准备,我们迎接年的到来,同时也告诉自己:“过年啦!”
《小王子》中有一段话:“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春节,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日子,根源就是春节赋予我们每年最美的一种仪式感。
你永远不知道,孩子多需要这种仪式感!
还记得小时候过春节,那一项一项繁琐而隆重的“仪式”,唤醒过我们多少珍重的情感和记忆吗?
一到腊月二十三,家里就开始忙碌。妈妈赶着我们拧抹布、拾扫帚,从堂屋开始,到走廊卧室,每一处都仔仔细细打扫一遍、整理清爽。连厚重的木门也不放过,让爸爸帮着卸下来,就在弄堂口用竹刷刷起来。
不怪我们家弄得鸡飞狗跳,那些日,家家户户忙着洒扫庭除,门口边总是堆着晾晒的各种物什。
到得二十八,就要开始做好吃的了。外婆是附近有名的“厨娘”,逢席总被请去委以重任。临到过年这样的大日子,自然要好好备办,自己做花生糕、芝麻糕,自己蒸米糕、甜糕。每一次熬糖到深夜,累得泪流不止,第二天看我们吃得欢,又高兴地眯着眼笑了。
最热闹最隆重是大年三十,街市上大多早早打了烊,前脚后脚赶家去忙活了。挂灯笼,贴对联,在打扫一新的家里,换上平时舍不得用的精美台布,摆上漂亮的果盆,装上各色小吃;和家人一起吃完最丰盛的团圆饭,开开心心领来压岁钱,开启年三十的“守岁”大戏,看“春节晚会”到睁不开眼才肯上床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在热热闹闹的爆竹声中兴奋爬起来,穿上里里外外的新衣……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上的成就。
尤其是家庭传统,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
所以,不要忽视让孩子一起参与过年活动,比如打扫屋子,包饺子,蒸年糕……通过这些活动,他们不仅能跟着大人学到生活常识和技能,更重要是学会尊重和感恩,留下了幸福和美好的春节回忆,也更懂得了时间和成长的意义。
找回那些被我们弄丢的春节“仪式”
既然仪式感的意义这么大,那么面对即将来临的春节——这个一年中最重要、也是最能体现仪式感的节日,我们何不做几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给你和孩子留下一段美好幸福的记忆,让琐碎的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一起动手做美食
美食不仅勾引成人的胃,也最让孩子惦记。春节期间很需要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道具有家乡特色的美食。比如:准备一些米粉蒸年糕,洗菜剁馅包饺子……别怕麻烦,越是麻烦的事情越具有挑战性,同时也更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
一起动手剪窗花
贴窗花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项民俗,不仅红火喜庆,而且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也传达着浓浓的亲情。剪窗花简单易学,同时可以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意义和风俗,回味过去那种感觉。
一起上街逛花市
春节期间,各地都会有各种充满仪式感的风情民俗。可以带孩子一起去参加。比如祭祖,逛庙会,看舞龙舞狮,通过这些或庄重或热闹的活动,让孩子明白,原来,这就是“过年”。
一起全家拍合影
每年春节是全家人团聚的大日子,这段时间,不管你在哪里,都会排除困难回到家。所以,吃罢团圆饭,不要忘记拍下全家福,拍下各种搞笑搞怪的瞬间,让人记忆深刻。以后每次翻看这些照片,会觉得温馨无限。
所有这些“仪式”,都是基于你的一份“有心”和“用心”,这是一种豁达而真实的人生态度。不论你身处何方,条件怎样,都别忘了在忙碌之余给孩子一点共处的时间,让有年味儿的生活永远散发不一样的香气。
【本文由“宝宝创意社”新媒体原创出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宝宝创意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