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饮食文化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我知道许多了不起的人物都有着了不起的厨艺,或者对厨艺有着了不起的见解或贡献。
远的比如商朝的伊尹,作为辅佐汤王灭夏兴商的一代名相,他的那句“治大国如烹小鲜”便是其三句话不离本行的明证,因为做为汤王王后有梓氏的陪嫁奴,厨子正是他的出身,厨艺才是他的看家本事。
清朝有位大才子袁枚,辞官幽居在随园,每日里吟诗宴乐,与他创作的《随园诗话》比起来,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更愿意没事翻翻他的《随园食单》。通过他对各种菜肴制作的讲解和他对各家美食的搜集,我们便不得不佩服他,这才是应该给赞的超级吃货。
当代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大作家汪曾祺,也是“吃道中人”,不仅会吃会品,能把那些舌尖上的美味记录下来,更是出手不俗做的一手好菜。
还有香港的蔡澜,以美食家的身份而位列“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一句“生活不过吃吃喝喝,人生只求快快乐乐”是我至今仍在践行的人生信条。
前头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要说说我自己,因为我和这些前辈一样,都喜欢吃,都喜欢鼓捣吃的,不仅是道道地地的吃货,而且练就了一身煎炒烹炸的硬工夫。我想套用大先生鲁迅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厨艺,只是鼓捣吃的鼓捣的多了,便练成了厨艺。
现在很多朋友喜欢在网上晒厨艺,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晒餐桌上的菜品。每次看到这些图片,我总是会心一笑。因为我知道如果是我,可能做的更好。
认识我的人都说我有才,因为他们知道我会的东西不少,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佛道医卜……但很少人知道,我居然还精通厨艺。但是在我所有的技能之中,我最为得意的恰恰就是这个。
我人生中第一次拿起炒勺,与那天恰好在草垛旁拾到两颗鸡蛋有关。那是冬日里的一个周末,父母都不在家,午饭前我去草垛旁给牛抱草,意外拾到两颗鸡蛋,恰巧这时家里便来了表弟表妹两位小客人,从没炒过菜的我仅凭平时父母炒菜给我留下的印象,便做出了一盘韭黄炒鸡蛋。大概是天赋如此,第一次炒菜便被大家吃了个干干净净。
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那时还上初中的我便时常炒些家常菜,还炖过一次排骨。但那时做菜心里根本没谱儿,就是单纯的学样儿,纯粹是庄稼把式拿不出手。
参加工作后,晚报上有美食专版,我通过那些名师大厨的一篇篇文章,才逐渐掌握了一些理论,又通过一个个菜谱,知道了一些菜正确的制作流程。那时,我专门为此制作了一个剪报本。
不久,我背井离乡去了一个新单位,在那里有几年时间单独立火,炒菜成了每日的必修课。虽然厨艺没有长进,却锻炼和扎实了基本功。
厨艺的提高要得益于姚师傅,他是机关小食堂的厨师长。在机关办公室时,我有半年时间主抓小食堂。因为机关招待较多,几乎每天我都能看到姚师傅做菜,耳濡目染,加上我勤学好问,我的厨艺自然突飞猛进。因为地处海边,海鲜菜是机关小食堂的特色,以前只会做肉菜的我自此窥得了做海鲜菜的诀窃。
厨艺精不精,食客肚里最分明,食客说你行你才是真的行。奶奶庆八十大寿时,我一个人掌勺做好了四桌菜,煎炒烹炸,凉的热的,盘儿的碗的,客人吃完无不交口称赞。因为做成桌的菜最是检验掌勺人的各项技能,所以在乡下,只有会做成桌才会被认做是真正的厨子。
随着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越来越喜欢和享受做菜,而做出的菜也越来越受到了吃者的称赞。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和钻研,我认为厨艺最重要的一条便是有条不紊,我相信真正懂厨艺的人一定会有同感。
吃是一种文化,能把吃的做好更是一门艺术。我深深地热爱着这门艺术,也愿意更多的人喜欢吃我做的菜。有时真的梦想着自己也开一间私家菜馆……行了,美梦该醒了,好多天没吹牛没写字,这下痛快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