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3年5月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时长:15个小时
精读打卡文集更新:第102篇到111篇
整体评价:纪实类的书,记述了封闭小镇上的十个女性故事,作者说这也是乡下人的”哀歌”
主要内容
本书记述的是距自贡11公里的“盐镇”中女性的十个故事。古镇中心其实很小,若画个圆圈直径距离也就一公里有余,当地人的形容说:“点根火柴的工夫,就能在镇上逛一圈。镇上的人生活很简单,他们把眼光放在最近的地方,只有金钱才能意味着一个人的尊严。
作者2021年来到古镇,采访了一百名当地的居民。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北京、上海高谈阔论女性q利的时候,她们仍旧重复经历着古老时代的轮回。她们默默无闻,终其一生没有人知道她们如何存在、如何生活——不是她们不存在,而是她们被忽视、被遗忘。
作者说“贫困始终是古镇女性必须时刻抗争的敌人,而伴随贫困的是见识的狭窄和环境的逼仄,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次生灾害——来自家庭男性成员的欺压和剥削。这是一个男性相对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地方,婚姻和贫困成为套在女性脖子上的双重绞索——我目光所及的古镇女性,无一例外都在挣扎着求生,从十六七岁的辍学少女到九十岁的老妪,所得固然各不相同,努力却都一般无二。而生活本身的重压之下,她们还要遭受来自男人的普遍歧视和无休止的b力。”
盐镇的生活是一道道细碎的裂口,女人拼命止血,而男人们在撒盐。
写作笔法和典型情节梳理
我很喜欢作者对于环境的描写,不同于其他纪实文学,它具有很多抒情、景物刻画的部分,很有代入感。从各章的故事结构来看,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一段对于主人公形象、日常生活的描写,先给人物定个调子,引导读者思考她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样子。接下来描写人物的身世,他们是如何成长的是什么塑造了他们的性格,他们是如何抗争试图改变、又是如何归于平凡的日子。从90岁到17岁,父Q和男Q当道的乡村,“母亲”形象的缺失,也正是大多数小镇女性的困境——她们从未被这片土地庇护,她们在这里一无所有。
每个章节的标题都很有深意,作者将这些意向和人物相关联,一件物品一个约定一种动物甚至可以概括主人公的一生,在写作手法上做到虚实结合,特别是结尾的前后呼应,总让人读完后又不禁回味。以下是我总结的包含标题意向的十个故事的简介,感兴趣的可以跳转到相应文章里看具体的故事笔记。
1、王炳芝一生都在恪守“盐约”,这个约定是要好好活下去。
2、王冠花的一生如她手中弹拨棉絮般“被弹起,又被掸落”。
3、李素琴、秋子就算获得了经济独立又能怎样“雷电闪在不远处”。
4、童慧希望成为逆流而上的不一样的存在,可是“有谁在釜溪河看见过鲑鱼”。
5、“白鹭飞走了”,可是去过大城市的黄茜留下了。
6、曾庆梅从小被“护犊子”的母亲周传芳保护着,母亲不在的时候她需要独自面对困难“到河对岸去”。
7、梁小清没有上学的机会,她知道必须学门手艺靠自己生活,“张开是指头,攥紧是拳头”。
8、陈秀娥失去母亲后变得很难相信陌生人,离婚后独自带孩子回到镇上,他知道“这里没有母亲”。
9、詹晓群失去疼爱她的父亲后,成了姑妈的养女,最终她选择原谅生母。“一颗盐巴就可以把一个人放咸。”
10、17岁便辍学的黄欣怡活在自己的谎言里,她深谙混社会知道,她是一个“生意人”。
我读本书的心态
作者也提到,在21世纪的今天,大城市的女性把“男女平等”当做平常事,如你我一样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身边的环境也让我们觉得一切“习以为常”。古镇是发生的一切,我们已经当成“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作者有两句话很能表达我阅读是的心境:“听完每个人的故事,我都能感受到剧烈的断裂似的变幻和无常。”“碎的裂口,女人拼命止血,而男人们在撒盐。”
我还做些什么呢?给出“何不食肉糜”的建议吗?还是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呢?与我而言,阅读的目的不仅是要做道德上的判断,我这书外呐喊又能如何呢?小镇的生活仍然继续着。读他们的故事,是让我走进他们的世界。
我总是代入“彼时彼刻”的场景,不识字、没有收入来源、依附男性,没有走出过小镇,在他人的指指点点下生活,我能否坚持抗争、独立自强,不向生活妥协吗?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感受着同样的天气变化,看到过相同的标语,被同样的历史洗涤,我当然懂她们,某种程度上她们就是我自己。”
恐怕当我成为路人甲,那些“上帝”们也会提出疑问“这样优渥的生活为什么考不上清北,不能月入百万,为什么不去利用好大城市的资源过上更好的生活。拥有健康的身体为什么要宅在家里,不去环游世界,不去跳伞攀岩,不去挑战极限。”其实于人于己都是一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为什么不能飞”。
咀嚼他人的“苦难”是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但我更愿意从另一个角度去体察他们的坚韧,去思考环境的局限,然后反思自己,也许我还可以走的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