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蒙蒙,微风阵阵。
当我来时,又似独立寒秋的季节,似乎上天有意营造一份幽思,有意让人来品味一代伟人的风云人生。
驻足于伟人的故居前,我不禁感叹:到底是怎样的环境,才成就了我们眼前的一代伟人?
这位绝代伟人生命的一大栖息地,和着一个风雨飘摇、黑暗浑浊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的所在于我们面前一一展开。
故居呈凹字形,它给了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一个清幽的成长环境,也给了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心灵的栖息、精神的滋养。
回顾伟人的一生,我仿佛看到了满天的乌云,看到了一条汹涌湍急的大江,他驾一叶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之中,我们能想象他逆流而上的艰难与险阻!他肩上担着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轻松!而他也意识到了吧,不推翻这个腐朽的王朝,不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中国的未来将是一片黑暗!
于是,他毅然走出山村,抱着不学成不归家的志气,踏上了求学救国救民之路。他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自此,便早已决定了他不凡也不甘平凡的一生。
他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他深知这社会的黑暗、这制度的腐朽。所以,不管有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双肩撑起一片天地,在这片新的天地里,容不得半点黑暗!容不得半分腐朽!
为此,他每日奔走于图书馆与湘乡会馆之间,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永不停歇地阅读,让知识与新的思想充分地武装自己的头脑。他每天来得最早,去得最晚。他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他不惧权贵,创办《湘江评论》,大力揭露社会的腐朽,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并结合国情将这种思想发扬光大。
他是真的勇士,在国民党大肆屠杀革命者时,他依旧初心不改。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他无数次死里逃生。那时与他一起指点江山的该有多少人啊,可最后站在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台上的却只有他和董必武两人。
他用自己铁的臂膀扛起了一段属于人民与国家的重大使命,他用自己不凡的一生谱写了一部新中国辉煌的“诗史”……
流连一番,大部队已前进,该走了,前路,细雨依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80780/c63d7d1308f2431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