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笔记是大多数读书人的习惯,甚至有些名家不记录就不读书,那么写读书笔记有什么作用呢?帮助当下的理解和帮助以后的记忆!
帮助当下的理解
深度理解和内化是以后记忆的基础,它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理解是理解书籍的内容,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作者的主张是什么?作者最有洞见力的观点是什么?哪些概念浓缩了作者的思想精华?我们理解这些概念吗?
比如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拿起这本书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在遥远的森林居住着鄂温克族,他们游走在深林中将驯鹿当做神灵,新生和死亡是那样稀松平常;他们依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尽管环境恶虐常常居无定所但他们依然热爱这样的生活,日月相伴,鸟兽虫鸣就是他们眼中美好生活。
书本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写了很多鄂温克族人的生活,无一例外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幸福美满的,每个人都在与苦难作斗争,但没有屈服于苦难,他们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对苦难的坚韧与平静,让听故事的人内心也生出平静祥和之感。
让我们明白人生起伏无常,与自己和解接受平常,热爱自己拥有的、追求自己想要的和看淡自己失去的,内心平静地过好自己的人生这便足够了。
第二层次的理解是理解书籍的底层架构,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同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要对书籍有一个全局的概念,理解书籍的底层框架梳理出一本书的逻辑脉络,仅仅摘录几个零碎的句子和段落,表表一点随机的感悟远远不够。
而要实现这两个层次的理解,需要依靠读书笔记。
我也曾天真地想,用眼睛看,用手翻把书从头到尾读一遍消化和理解就完成了,总把读书笔记当成额外的工作和负担。
事实证明:以前读过的书只能达到最浅层的理解,根本无法最大化地消化和吸收一本书的精华。
后来我也开始尝试记读书笔记从作者的生平写起,就像一直骆驼一样把书中的知识点反刍,实现高效的深度理解和内化。
比如读梁晓声的《知青》,故事情节发生在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北京上海和哈尔滨本地的知青汇集在兵团的几个连队里,成长过程中发生的诸多事情都和时代有关。回过头再细品,每个人在时代大潮中就如沧海一粒显得那么渺小。
帮助以后的记忆
我们刚读完一本书能够记得大部分内容,隔一段时间会遗忘大部分内容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
记得以前读过一本书对主人公船长佩服得不要不要的,并在内心发誓:“以后的对象一定找老船长那样的男人。”时隔多年竟然连书名都记不得了。
怎么加深记忆呢?筛选和分类还有复述!
孩子小时候我给她讲故事,讲完故事我都会要求孩子复述一遍。毕竟是小孩子记忆有限,复述的过程中难免有遗漏的部分,紧要关头提醒一下重新复述增加孩子的记忆,过几天她还能大概讲述出来。
既然咱们明白了写读书笔记的作用,那我们阅读的时候就准备好用具,可以手写记录,也可以使用网络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