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面:
我和大多数应届产品生一样,都是在产品路上磕磕绊绊的探险者,但是有着对互联网和产品狂热的追求。在这个我并不专业但是充满好奇心的领域,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只能通过不断的探索、提问、争论甚至撕逼。我们都是探险者,每一步迈出去,可能是康庄大道,也可能是泥潭深渊,但是不迈出去就只能原地等待。所以,如果觉得我的观点有歧义,事实有问题,证据不充足,那么,请毫无保留的告诉我,探索的路上,真诚的感谢有你的陪伴!
言归正传回到今天的主题,产品和运营,如何权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不同的人,他们的回答如下:
“优秀的产品本身就是有生命力,好的产品是能够自然生长的。”
“从时间成本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产品复杂的设计抵不过一个简单的运营策划”
“如果产品不过关,再好的运营策略也没有用。”
他们说的对吗?都对,也都不对。因为每个人的立足点不一样,每个人所处的产品线和阶段也不一样,所以在他们各自的工作中,这就是真实的体会,所以他们都是对的。但是也都不对,因为如果考虑一个问题仅仅从自身的角度,那么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只能适用于这个问题本身,如果换个产品线、换个工作,也许之前积累的解决方法就行不通了,所以我觉得他们都是不对的。
那么,今天的话题目的就很清晰了:找到一个权衡产品和运营问题的方法论。
这里我想先从一个例子入手来讲。
13年底的时候我有幸加入了一个关于校园餐饮O2O的创业项目,所以对校园外卖这块一直都挺关注。从13年底到现在,从最开始的饿了么率先出击;到饿了么、淘点点、美团外卖三足鼎立;再到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平分秋色;最后今天来看,无论交易量和装机量,美团外卖都处于领先的位置。所以我很好奇,后来者居上的美团外卖到底赢在哪里。
所以我针对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做了竞品分析(淘点点我觉得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能算是外卖平台了,它几乎承载了阿里全部的O2O梦想,大而全的东西在这个垂直领域我觉得是缺乏竞争力的)。竞品分析的细节就不说了,就说说最后的结论:饿了么比美团外卖更懂学生,比如多人拼单、比如红包、比如积分策略、比如针对菜品评分而非店铺、比如鼓励用户反馈菜品真实图片等等。反观美团外卖,基本上就是大美团的精简版,还没有打通大美团和外卖的积分,在评价体系上也停留在店铺而非菜品的层面。(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团购是一种低频率但是高价格的行为,而外卖订餐则是一种高频率但是低价格的行为,所以我认为评价体系应该下沉到菜品级别。)一言以蔽之,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美团外卖做的是不够好的。
这是不合理的,一个更懂用户的产品为什么最后反而落后了呢?
回头看看美团外卖做了什么,虽然美团外卖对学生的需求了解不多,但是在一件事上做对了:学生群体,低价优先。在和饿了么打补贴大战的时候没有丝毫手软。但是就是这坚定落实下去的一件事,让美团外卖在这个市场没有被踢出局,站稳了脚步。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美团在商家方面拥有更强的谈判能力,包括后台流程、打款速度等等,这些是帮助美团实现反超的核心竞争力,这部分和主题无关就不展开继续说了。
回到产品和运营的事情上来,美团在产品上花费的努力也许只有饿了么的20%,但是这20%的努力换来了饿了么80%的效果。而进一步,美团外卖把其他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一些关键性的运营活动和商业拓展上。最终,依托并不十分“落后”的产品,和强大的运营和商业支持,实现了逆转。
如果单单从这个例子来看,产品设计的价值是不是就不那么重要了?
别急,我们继续看。
伟大的产品祖师爷张小龙曾经在介绍产品设计经验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
首先你要了解他们的欲望,然后你要通过你的产品去满足,并且他们在使用的过程里面是按照你的预期来的,你知道他们会怎么样自己去演化,然后你就在旁边看热闹就行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张小龙的一些分享里,我看到更多的是一种“设计师”精神,是一个纯粹专注的“产品设计者”,是一个将人性的贪嗔痴融入到产品设计中的人,这确实成就了微信。我记得两年曾经听过一个关于微信支付的沙龙,主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微信在做很多功能的时候更希望是和用户不期而遇的,而不是通过弹窗和宣传来鼓动你使用的。在你偶然打开某一个新功能的时候,你会惊喜和兴奋,优秀的产品是不需要宣传和推广的。
这么看,产品设计似乎是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很明显和刚刚的结论相背离了。
例子我就不再列举了,因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经历,往往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观点。前面的铺垫到此为止,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要判断产品和运营的轻重,首先要回归到“解决问题”这件事上来。
产品经理的天职就是解决问题,职责就是用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最好的解决问题。从这个层面来看,无论产品还是运营,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罢了。所以权衡的标准应该落实到这个要解决的问题上。
那么这些问题都有哪些属性可以作为判断标准呢?我认为有如下三点:
1 用户属性:用户的特点和属性是首先应该关注的。刚刚提到美团外卖,我说美团外卖对学生群里的需求了解不多,注意,这里说的是不多,而不是不深。恰恰是这一点点的差异导致了千差万别。美团就抓住了学生的“低价需求”这一点,但是这就足够了。的确,学生群体是有很多需求点,但是低价的诱惑完全占到了主导地位,这就是学生的属性。所以,美团外卖抓住了这一点,并把这一点落实到了实处,怎用利用低价这个属性?显然强大的运营宣传一定是最有效的策略,从产品层面能做的反而不太多。
反过来,如果这条策略放到“到家美食汇”可以吗?不行,因为“到家美食汇”的目标群体是白领和新中产阶级,他们也许更关注“美食”、“健康”,所以更加关注菜品本身的质量,在产品设计上就要下更大的功夫,要让用户能够看到不同菜品之间的口味、原材料差距,这是驱动用户下单购买时起到了主导地位。
回到微信这件事也是如此,微信作为一款大众化产品,定位是熟人社交。再好的广告也抵不过亲朋好友一句“真好用!”,抵不过女神一句“我们用微信聊天吧!”。正是因为微信有这样的用户属性,所以专注产品体验就成为了理所应该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来往的失败)。
2 资源属性:成本和资源也是权衡的重要标准。如果成本不是考虑因素的话,我觉得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足够的资源能够完成任何事情。而产品经理要做的事情恰恰就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功效,或者说是在有限的资源空间内来解决问题。这一点在刚刚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的例子中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对于美团外卖而言,在人力、金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显然只花费较少的精力在产品设计上,将主要精力花费在运营上是更好的选择。
3 阶段属性:产品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策略。还是从美团外卖这件事来说,下一步美团外卖的目标是进军年轻白领,那么在下一个阶段就需要重新考虑用户的属性。白领人群是不是更加挑剔?是不是在下单之前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近一步分析资源属性,公司匹配的资源是怎样的?目标是怎样的?。最终落实到产品战略的细节中,在具体这件事上我没有亲身经历,并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但是我相信这个过程是不会错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目标,在明确目标之后需要重新review用户和资源的属性。
以上,这三层的考虑,是我目前为止对产品和运营权重分配的考虑。
最后再借用张小龙的一句话,我说的可能都是错的。
欢迎大家批评和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