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顾名思义,到西方游行的记录,而书中讲的是到西方取经的故事。从取经的起因看,唐三藏是取经任务的执行者,是他先后收了三个徒弟;从取经的经过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从金蝉遭贬到通天河遇鼋湿经书,都是围绕唐三藏本人;从取经的目的看,是为了求取三藏真经,劝人为善,普渡冤魂。
文\征儿
2019年10月16日
小时候,当周围的小孩子都想要成为孙悟空时,我固执、又假装聪明地认为,唐三藏是师父啊,睿智有佛性,沉稳又淡定,他才是团队的绝对大boss,孙悟空顶多是冲锋在前的先遣兵,有冲动没智慧,还老是跑去搬救兵,离灵魂人物差远了。
后来,我又觉得自己好像懂得了孙悟空的桎梏与无奈,作为齐天大圣可以自由驰骋、无所顾忌,而当他被招安进了佛祖的门庭,戴上了紧箍咒,就背负了责任的枷锁。
一直到最近,看了西游记的原文,我想从齐天大圣到悟空行者,其实他的心从来没有变,有情有义、虔诚执着、嫉恶如仇,都是他不变的本色。
嫉恶如仇的孙悟空
取经前,孙悟空总是富于斗争精神,敢于藐视一切封建权威。不满弼马温的官职,他自称齐天大圣,还高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在作为齐天大圣,没被邀请参加蟠桃宴,他大闹天宫,后来把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把玉皇大帝吓得惊惶失措。
而自从被招安进入佛门,孙悟空逐渐向上向善,他仇恨一切残害人民的妖魔鬼怪。除了那些被接走的,其他的只有一条路,被赶尽杀绝,而这也是为了给当地的百姓不留后患。
即使紧箍咒头疼难忍,他也要三打白骨精,除恶务尽。和四木禽星一起杀死三只偷吃灯油的犀牛精,解除他们对百姓的迫害。从小雷音寺出来,临行时,他们还放上一把火,将那些珍楼、宝座、高阁、讲堂,俱尽烧为灰烬。这才无挂无牵逃难去,消灾消障脱身行。
孙悟空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有着浓厚的感情。正如车迟国的众僧所称颂的:专秉忠良之心,铲锄人间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为车迟国的五百名无辜和尚解除了灾难;在隐雾山打死了豹子精,救出了贫苦的樵夫;他三借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大火,既畅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
有情有义的孙悟空
都说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没有感情,也不会动心,其实并不如此。那只胆大心细的猴子,一个纵身跳进水帘洞,从起成了花果山的美猴王,猴子猴孙们就成了他的责任,大闹地府之时,他把猴子猴孙一起从生死簿除名。大闹天宫之后,专门上天带回了玉液琼浆一起品尝。和天宫开战之时,四大天王收兵罢战,众各报功,有拿住虎豹的,有拿住狮象的,有拿住狼虫狐狢的,竟然不曾捉住一个猴精。
大圣说:“你们就是亲不亲,故乡人。”无父无母的孙悟空,是把猴子们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在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赶走之后,他第一时间回到了花果山, 那时的花果山花草俱无,烟霞尽绝,峰岩倒塌,林树焦枯,但他没有抱怨,也没有气馁,带领猴子们重修花果山、复整水帘洞。
当唐僧在宝象国再次遇难,猪八戒来寻时,孙悟空又重新扛起取经的责任,但他也没有忘记花果山的家人,让他们仔细看守家业,依时插柳栽松,毋得废坠。
孙悟空对猴子们情真意切,对唐僧更是不离不弃。一次次遇险、一次次化险为夷。还是那次被误会赶走,孙悟空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后来,在狮驼城听猪八戒说师父被妖怪吃了,他“忽失声泪似泉涌”。止哭后见沙和尚又说师父没了,他又“心如刀搅,泪似水流”,甚至直接跑外面山上“放声大哭”。
如果说石猴没有感情,他又哪里来的深沉的泪水。
对待普通人,孙悟空同样是热心肠,救下陈家庄被迫献祭的童男童女,解救比丘国原本要被当作药引的一千余小儿,给朱紫国国王治病, 引导凤仙郡向善消灾, 收玉华国国王大儿子为徒,传其武艺。一桩桩一件件,是善心、也是情义。
虔诚执着的孙悟空
在西游记中,还是美猴王的孙悟空第一次落泪。那是水帘洞中喜宴,他“忽然忧恼,堕下泪来”。只因突然想到“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很少有人能够深深体验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们的悲痛,至于那能够在死生存亡之际,省悟宇宙长存而人生短暂,从而产生形而上的深悲的人,未免就更少了。
悟空就是那少而又少的人,而正是这次思考,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猴王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此后八九余年,悟空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始终不肯放弃,终于找到了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师,学习了十余载,他一窍通时百窍通,终练得一身本领,正是“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再说回取经路上,小时候依稀记得唐僧一直意志坚定,不受美食、美色、美酒的诱惑,即使一直被妖怪抓,也不放弃取经的心。看了书之后才发现,有多少次都是悟空不仅除妖冲锋在前,更是一直用《心经》在提醒、提点唐僧。
在宝象国之后,又遇一山阻拦,唐僧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悟空说:“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长老勒回马道:“我当年奉旨出长安,只忆西来拜佛颜。舍利国中金象彩,浮屠塔里玉毫斑。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逐逐烟波重迭迭,几时能彀此身闲?”
唐僧感叹跋山涉水辛苦劳累,苍狼虎豹何其恐怖,只望做个闲人。孙悟空及时提点:“师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唐僧只得乐以忘忧。
一日,忽听得水声振耳,唐僧感到害怕。悟空说唐僧又忘了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他说“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悟空对《心经》的了悟异常深刻,提醒唐僧修行人需要断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然怎能见佛祖。
当唐僧又在担心前路慢慢,和那随时可能出现的凶险时。悟空提醒他:“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只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唐僧听后,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对于心经,唐僧只是知道、记住,而对于孙悟空来说却是入心、领悟。
当然,取经对悟空来说也是一场成长与修炼,他懂得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在到达雷音寺的最后一难,善良斋僧的寇洪被强盗踢死,唐僧被蒙冤入狱,悟空算出师父该有此难,一直等到第二天,才显神通出救。最后一难,佛经掉进水里,后来有一页被八戒撕破,唐僧自责没有看管好。而悟空说:“嘿嘿,师傅,不妨事,天地本不全,经文残缺也应不全之理。”
回想起小时候听的儿歌,我发现《猴哥》写的很精彩。他不是那个胆大包天的齐天大圣,也不是那个桎梏在紧箍之下孙行者,他是我们永远了不得的猴哥!
猴哥猴哥
你真了不得
五行大山压不住你
蹦出个孙行者
猴哥猴哥
你真太难得
紧箍咒再念
没改变老孙的本色
拔一根毫毛
吹出猴万个
眨一眨眼皮
能把鬼识破
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
抖一抖威风山崩地也裂
哪里有难都想你
哪里有险都有哥
身经百战打头阵
惩恶扬善心如佛
你的美名万人传
你的故事千家说
金箍棒啊永闪烁
扫清天下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