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家乡没有人出去打工。周围有国办煤矿、有洗煤厂、有电厂、有砖厂、有焦化厂……最近几年,很多工厂的烟囱都不再冒烟了,焦化厂、砖厂停产,百姓融资被骗……当地的经济状况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暑假回家,我能看到村子的电线杆上到处张贴着招工广告,大街上的年轻男性已经很少,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
平时,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谈论最多的是,你在哪个城市?做什么工作?妈妈告诉我,村里五十多岁的人都在北京送外卖,我很震惊。在这样一个世代都不肯离开故土的传统的村子里,年轻人走出去已然不易,老人居然也都迈出了这一步。妈妈跟一位年长的长辈聊天:“您老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出去打工挣钱,太累了,该歇就歇歇吧,知足常乐嘛!”“玉先啊,不能知足啊,再知足咱们就成这了。”说着,把一只手掌抬起来比在了腰间。
过年时,大家聊得最多的是你买了什么车,在哪里买的房子,过完年去哪里打工,谁升职了,年底分红分了多少钱,你家孩子在哪里上学,学费多少……村里的小学已形同虚设,孩子们都在县城和市里上学,房价也水涨船高,小饭桌的生意异常火爆,很多妈妈在城里陪读,爸爸在外打工,夫妻一年也见不上几面。
时间真是不够用,陪孩子的时间不够,陪家人的时间不够,挣钱的时间也不够,大家都在争分多秒。
不可否认,大家的生活质量确实提高了,孩子们好像什么都不缺,他们穿戴整洁,有礼貌,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上着各种特长班,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人们的内心却平静不下来了,多了一种焦虑和不安。人们越来越缺少感知幸福的能力。快速前行的故乡人,快速前行的中国人,你,幸福吗?现在和将来,我们拿什么抚慰内心?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从小学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为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线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我们的信仰是什么?都信人民币吗?
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炼狱。
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热,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 关。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著,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上世纪的战乱年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而想要平静和幸福,就要面对自己的内心。
明天,开始信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