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
如来是根据什么,能做到精准判断,判断众生中谁得到了这样的无量福德呢?就是谁真的做到了呢?
悉知悉见,形容判断的精确度。全都知道,全都看到。
这个其实很难,很多时候,我们了解到的信息,都是肉眼的,外在的信息。莫现乎隐,莫显乎微的,我们基本上是看不到的。
而如来全都能看到。
他为什么能看到呢?
佛祖问须菩提,为什么他能看得那么清晰准确呢?
这种话语,后世经常认为是在强调如来的厉害,从而生出一种崇拜的心理。
我读的时候,想的是,佛祖希望大家去了解的不是如来有多厉害,而是为什么如来能做到,而我们做不到,我们如果想要做到,需要做什么。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突然明白为什么要取名为金刚经。
金刚,是钻石。
钻石有力量,也通透。
金刚如一面镜子,照出万物,照出各种相。
可是众生会对其中的一个相或几个相,或痴迷,或厌恶,从而纠缠其中。
以为这相就是自己,真实不虚的自己。
人体内,真正的我,是不是就是金刚。
透明的,她能照出所有,但她不代表所有。
写到这里,突然想哭。
想起自己这些年,就是痴迷一个又一个的相。
我相,是炫耀,是我最重要,我最独特。
人相,是对事、物的轻视,或纠缠。例如当一件事来的时候,遇到一个物品的时候,要么只关注这件事,要么全然漠视。最简单如吃饭,几个人能安住当下,品尝食物?都是不知不觉完成的。
众生相,害怕孤单,喜欢扎堆,讨好,融合,都是众生相吧。或者对众生刻意保持孤立,显示自己的不同,就是我相了。
寿者相,我觉得有两层含义。长者,不一定是身体年长,自持心理比别人成熟,就训诫他人,不也是寿者相吗?我就经常这样。还有就是对身体的迷恋。容易受到身体的影像,格外爱惜身体,希望能长寿健康,就是一种寿者相。
这句话,对我最重要的就是,看到了那些相。相由心生。
但是相不是心。
心是一面镜子,她生万物。其实就是道。
心性原来是一体。
她生出万相,但她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
多年前,我写了文章,说我自己的每一个侧面,都是值得被接纳和拥抱的。众生平等,每一个自己,也都是平等的。
当时觉得,写得真好。
今天想来,还可以再进一步。
每一个侧面,为什么都是平等的呢?
因为他们都是假的。
都是相。
不要被相困住,要去看心。
突然觉得中庸那句话有解了。
喜怒哀乐,是相出来后,产生的情绪。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心生产出相,相出来后,我们能看到。
看到的瞬间,会有各种情绪。
这些情绪产生的时候,有自己的姿态。
这时候,人还没有附着上去额外的东西,就是中。
当人附着上额外的东西的时候,这些喜怒哀乐就会发生变化,称为发。
发了之后,人还是没有附着上自己的东西,让其自然流淌,称为和。
可见,中庸还是比佛祖低了一个层次。
佛祖直接指向心与相。
中庸讨论的是相出来之后的情况。
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
我觉得首先,要看到自己是有各种相的。
对这些相有一定的认识。
最关键的是,要经常去看自己的心。
怎么看呢?
相由心生。
相出来之前,出来之后,发生了什么?
相出来之后,是不是一定有喜怒哀乐?
有了喜怒哀乐,我附加上去了东西没有?
附加上什么东西了?
附加上东西之后,我能剥离吗?
如果不能剥离,我是不是又附加上东西了?
怪不得,道家做减法。
怪不得,佛祖说,一切圣贤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