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心

作者: 月下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12:04 被阅读77次

    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一般讲人生美好的一面,所以总以为有光明甜蜜的生活在迎候自己。长大后发现生活不只有美好,另外还会滋生出许多烦恼来,好在人生总是有希望的,前进的道路虽曲折,可兴许有神秘莫测的好运吧?到了中年再来看人生,生活那层神秘面纱早已揭开,人生已没了多少诱惑力,反而变得沉重起来。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像一只只饥饿凶残的野兽隐身在我们周围,它们有的正在一步一步逼近,有的伺机而动。佛法中常讲“出离心”,就是要众生对无常人世应该有清醒认识,不要被短暂的繁华盛景所蒙蔽,须升起对生死轮回的厌弃之情,从而去追求彻悟后的觉醒与自在,也就是最终成佛。不过,我倒是对“出离心”另外有一点解读和认识。

    我认为要升起出离心首先应该要出离的是我们的自以为是。希腊大哲苏格拉底强调人要去认识自己,在我看来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了,走到天涯海角最终还得回归自己。只有不断去了解自己,我们才会从心海深处打捞起闪亮的人生智慧。而谦卑是乘载我们到心海探险的航船。苏格拉底曾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智者都是从不断的学习和改进自己中成就自身,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却正如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嘲讽的那样:“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却空无一物”。他们从不愿反省自己的无知和不足,不但总在极力要去表现和表达自己,而且还为心灵穿上厚厚的铠甲,不容别人提出分毫质疑。许多人在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后,才有可能从狭隘的心境中走出来,开始审视自己走过的路。然而当我们放下自私和虚荣,放下嗔恨与报怨,去真诚的坦露自己时,可否勇于去承当自身的那份丑陋与愚痴呢?

    另外,我们还要出离自己的浮躁。我们一直被自身的习气和欲念所牵引,很少想过自己真正要什么,要去向哪里?我们害怕孤独,害怕给自己独处的机会,因而一直在逃避着灵魂的诘问。哲学家尼采说:“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从来就不去触碰灵魂而随波逐流的人,就如同没有真正活过一样。我们何曾从偏狭自私中出离出来,去倾听内在良知微弱的呼唤呢?

           

    再次,我们要出离自己的贪心。人们一直所追求的安宁,富足,自在,并不在外在的物质世界,反而正是向外贪求的欲望阻碍了我们去获得快乐的道路。正所谓小人冤枉作小人,君子乐得作君子。众生颠倒梦想,向外寻觅最终满足,结果只能庸碌一生。事实上光明自在人心,明代大儒王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思想正说明了这一点,天理自在人心,人只有“存天理,灭人欲”,破除自私欲念的束缚,不为外界荣辱所动,使自心合于天道,才能得大自在。天道就是自己的良知。内心光明了,世界才能光明。能够立于世的不是外在物质条件,而是我们的良知。只有将良知推广扩充到我们的一言一行当中,才能让内在强大起来,从而成就心灵安乐。

    最后,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是要出离我们的“我执”。“自我”只是我们根植在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它是与外在整体世界分离的,是产生恐惧的根源。而任何为摆脱恐惧所作的挣扎与努力最终只会导致更多的恐惧,所以“自我”只能是无尽欲望的囚徒,而当爱出现时,自我便消失了。真正的爱是对当下全然的接纳,没有分别,没有对立,有的只是敏锐的觉知,是天人合一的自在安乐。那就是对生死轮回的超脱,是真正的出离。

    出离心是要出离思想的偏执与局限,出离生活中的不良习气,并非要远离世俗人情,找一处安静之地去修身养性得道成仙。慧能大师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界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内心不清静,跑到天边也成不了佛。历事才能练心,才能真正成长。要将世界诸事作为修行的道具,佛法讲“烦恼即菩提”,要在烦恼的历练中次第成就佛菩提果。正如阳明先生所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所以当出离我们的贪嗔痴,而并非是当下要去承担的责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出离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tp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