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养成•写作•习惯
读《京韵大鼓多声部音乐形态与乐人的音乐观》

读《京韵大鼓多声部音乐形态与乐人的音乐观》

作者: 花生树 | 来源:发表于2023-06-10 19:35 被阅读0次

        这篇文章是刘雯、刘娟从京韵大鼓乐人的乐器地位观、伴奏观、协和观、流派观、个性伴奏观等观念着手,阐释京韵大鼓在表演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声部音乐形态特征,并呼吁更多学者关注传统说唱中的多声音乐形态。

        在乐器地位观方面,京韵大鼓传承人唐柯指出,在表演中,每个人演奏的旋律都不相同,这与每个人在乐队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紧密相关。说唱演员是全局指挥者,三弦是乐队主奏者,四胡是难度最大的伴奏者,琵琶是自由人。文中所给出的前奏谱例表明,在演奏时,三弦是乐队的引领者,通过演奏不同的音调来提示乐队采用不同的伴奏套路组合,四胡会咬住三弦的旋律作变奏,琵琶有时会与三弦旋律相近,有时与四胡同奏,有时独立成调,起到“塞缝”作用。各个声部在头、尾、肩膀头等处的最后一个落音Do都落在板上,有利于三弦预示下一段的音调,也有利于乐队与说唱者的配合,同时也体现出京韵大鼓乐人“合尾”的多声音乐思维。京韵大鼓伴奏乐器的不同地位与作用形成了“胡咬弦,琵琶塞缝”的多声部音乐形态。

        在伴奏观方面,京韵大鼓弦师祁凤鸣提出了“衬、垫、补、和、托、裹、拿、随”八字伴奏法,即根据演唱者不同的表演状态运用不同的伴奏方法。“垫”是对基本点与过门的补充。“随”的伴奏形式有两种:一是随腔而走,一是当演员唱到平腔时,在演唱状态好的情况下,乐师适当加大变奏幅度,以此增加华彩、丰富唱腔。“和”是指伴奏声部之间或伴奏声部与唱腔声部之间构成和音。“补”是指乐队补足唱腔的板眼。“拿”是指表现在力度上的变化。“衬”是指伴奏乐队在音量上要弱于唱腔、衬托唱腔。“裹”是指在保持唱腔骨干音的情况下,伴奏乐队加繁变奏唱腔旋律。“托”是指伴奏托住唱腔。唐柯对京韵大鼓艺人的伴奏法有这样的阐释:“唱腔是灵魂,而伴奏音乐就是要托住唱腔,弥补唱腔,延长唱腔,将唱腔细化、分化、复杂化,简言之就是‘托、补、延、细’四个字,伴奏就是唱腔的变奏。”

        在协和观方面,唐柯指出,京韵大鼓乐人讲求各个声部风格、风味、风韵的协和。琵琶音色中明亮的“点”,既可以与三弦中的“点”、四胡中的“线”相互映衬,又可以巧妙地嵌入三弦与四胡的间隙中,勾勒出京韵大鼓“点线”互动的多层音景。

        在以字行腔观方面,“以字行腔”决定着京韵大鼓各个声部的音调走向,京韵大鼓的基本曲调是以北京音四声的基本韵律为基础形成的,北京音四声基本韵律的自然曲调以“Do Mi Sol”为核音,以“Mi Sol”“Do Mi”“Do Mi Re Do”等为其基本旋法,形成了京韵大鼓艺术所特有的以宫调式为主的多声音调形态布局。

        在鼓板观方面,京韵大鼓乐人一致认为,说唱演员手中的板是用来控制乐队的伴奏速度的,鼓是协助板将演奏的力度和速度传达给乐队的。同时,演唱者运用“撤点、加点、碎点”等手法,使鼓起到给乐队伴奏的作用。一个好的说唱演员,可以通过手中的鼓、板带领乐队的速度与节奏,衬托出乐队,起到“鼓托弦”的多声效果。

        在流派观方面,作者以《丑末寅初》开头的音响为例,探讨了刘派与骆派多声伴奏风格的异同。其中,刘派采用满板满眼的方式伴奏。在唱腔中,“丑末寅初”四个字围绕Do音说着唱,旋律性弱、说唱性强,各伴奏声部同样围绕Do音,以三弦旋律为基础点的变奏,采用合奏的思维配合唱腔。而骆派不采用满板满眼的方式伴奏,而是留下空白,突出唱腔的旋律性。在表演此曲时,各伴奏声部必须按照旋律程式走,更加严谨、规范化,旋律性比刘派强,伴奏风格也更为音乐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京韵大鼓多声部音乐形态与乐人的音乐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ut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