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教育,只要用心
从《BBC:中国教师来了》看中英教育

从《BBC:中国教师来了》看中英教育

作者: 云白雪白 | 来源:发表于2017-06-18 09:59 被阅读141次

        无意中再次看了这个记录片,虽然以前也看过,但却未能引起思考。这次,我却想了很多很多。

         事情源于英国的中学生在国际比赛中非常落后,而中国上海的学生却连续两年夺得第一。于是有好事者就邀请中国的五名教师来到了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对五十名学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中式教育。在期末考试中,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学生进行对比,看一下哪种教育是成功的。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一开场孩子们穿着非常漂亮的西服和衬衣打着领带,女孩穿着裙子,坐着车来了。刚开始的他们是异常兴奋的,因为他们将要接受不一样的教育。首先,从服装上他们要换上宽松的中式运动校服,因为在中国孩子们太爱学习,所以不注重运动。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为了防止他们在学习上因为生病而落后。所以要去集体出操,即跑操和广播操。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做第八套广播体操,由于这项运动的可观赏性,校长对此非常认可,也非常希望能够在全校推广。当然在培养集体主义感觉上,双方达成了一致。在学生的人数上,英国的班级最多30人,而中国的班级70到80人都很正常,这个中国班里有50人,对中国来说已经算是小班了,但对英国人来说却已经是大班了。仔细了解,英国虽然人数小,但竟然有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教学标准,而中国却只有一套教学标准,中国采用的是“适者生存”的模式,你也可以说英国是明着给学生划层,而中国却是默默的划层。中式教育依赖的是“教师的权威”,“严格的纪律”和“激烈的竞争”而博航特中学却是“以孩子为本”。接下来我们就要看到两种教育方式的相爱相杀过程。

           中式教育对纪律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从幼儿园就要求学生双手放后边,不要说话。一直以来,当然这和我们的社会大背景有关,中国人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在学校就是听老师的话,所以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压制着学生遵守学校的纪律。尊敬师长,上课不许交头接耳。这些都是正常的要求,可在英国却是“以孩子为本”,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并且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再加上英国的福利制度很好,校长说:“英国的孩子缺乏中国学生的驱动力”,但同时这些也导致中国班的纪律是个难题,虽然后来通过很中式的请“班主任”来班训话,开家长会的方式来控制纪律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却治标不治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一,中式教育方法问题,科学课教育方法不是英式的学生参与做实验,而是中式的讲知识点。虽然中式的能让学生们系统的学习知识,这点在纪录片中有显示。但却严重的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没有参与感,自然不会有成就感。我想起在中国曾经有一个导师认为很有学术前途的博士不愿意再从事研究而愿意回中学从教,大概有这个原因吧。原因二,中式教育由于学生人数多,接受程度不同。使得教师讲课有所抉择,只能是照顾成绩好的学生,带着他们跑。成绩差的同学一般努力是跟不上的,必须特别努力才能够赶得上。但一些学生自己不怎么努力或者努力程度不够,觉得自己跟不上了,就放弃了。开始在课堂上说话,做各种出格的事。于是纪律就不好了。也许是在异国,也许是摄像头下,也许是代表着祖国。如果没有这些也许,教师可能会采取更严厉的方法维持纪律,但师生关系就不那么的和谐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之间的相爱相杀,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基础差的班在老师们苦口婆心,辛勤付出之后,同学们变得热爱学习了,并且喜欢上了刻苦的感觉。也出现了一个小女孩特别努力学习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学霸的样子,这群学生也自嘲成了书呆子,仿佛一切水到渠成。终于到了结果揭晓的时刻,中式数学平均分67英式54,中式普通话46英式36,中式科学58英式50。结果是中式完胜。也许一切该到此结束,我们该欢呼我们的教育比英国的教育先进,有效率。可故事的结尾中国教师说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留在学校更长的时间,而英国校长说学习十几个小时那不是童年,是监狱。中式教育适合那些很聪明且很努力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老师教也能学的很好。所以他们的成绩并不都来自于老师。这种方式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感到了挑战。可是真的健康吗?记录片在前边也或多或少的有些表露。比如学霸学习最终感觉很累,有种要崩溃的感觉。比如有些时间学生觉得老师在自言自语,课堂毫无生机,让人昏昏欲睡。比如sophie觉得老师不应该说她比中国学生笨。比如学生反对老师们逼他们学习。比如学生把大量精力用在了学习,没时间培养爱好,这样好吗?比如中国文化要求服从师长,而英式却主张怀疑,到底孰是孰非?比如英式认为“一直拿自己和别人比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中式却一直在比。比如中式的小男孩由于体育不好竟然伤感,英国的体育老师安慰他人各有所长,在体育不好的可以在另外一方面,后来在九连环这些益智游戏上他找到了自信。仿佛最后的结果是,虽然中式教育有利于成绩的提高,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式是应试教育,而英式是素质教育。孰优孰劣?大家都有想法。

           仿佛一切到此该结束了,但事情却有反转。1997~2008年在伊顿公学担任教务长的oliver   kramer 教授说“如果中国教师来到伊顿,他们会开心的。因为这里的孩子非常聪明,不会令他们失望的”。原来英国分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私立教育本质上和中式教育一样推崇刻苦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的精英。而像博航特式的英式教育只能培养一般的学生。原来全世界都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有所成就,到这里会觉得你差点被BBC所蒙骗,以为中式教育下为何不出诺奖获得者就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了?其实是我们和发达国家依然有差距,需要我们去继续努力!

         那我们的教育需要怎么的改变呢?其实五名中国教师的教育方法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所有的教育模式,大城市和小县城,城市和农村都不太一样。但五人确实代表了中国最普遍的教育模式。通过对比,我们也要学习,思考中国应该借鉴英国点什么?刻苦钻研,努力学习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需要转变的是不能再一味的对学生灌输知识,虽然很有效。但会让学生感觉到是一种负担,我们需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参与感,只有他们参与进来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那么他们会非常感兴趣的去学习。如果我们把学生对未来幸福生活渴望的内驱力变为对知识文化强烈的渴望,求知,探索的乐趣。那么我相信中国的学生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绩。

           高考加工厂北衡中南毛坦有人批评,有人支持。批评者说:“压制人性,应试教育的顶峰”,支持者说:“他们让还相信高考能改变命运的一些农村孩子得到了拯救。”  毕竟谁家孩子谁都疼,公平可以是标准化的时候,大家希望的是无论多难都有平等的竞争机会。机会的均等大约是科举制度的真谛,大约是中国传统社会长治久安的真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BBC:中国教师来了》看中英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ji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