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件事的时候,或者做之前,你考虑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是做这件事的好处还是坏处?或许二者都有,又或许你会根据其风险程度来做不同的分析。
阅读讲究尺度
西汉名称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这个善字,讲的就是一个尺度,而不是善良之类的意思。
今天在简书阅到一篇关于“阅读的坏处”的文章,作者列举了几个方面的证明材料,特别是“玩物丧志”那一节特别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危害。
其实有这样性格的人,与书籍本身无太大关系,与特别迷恋运动、特别迷恋表演一样,有许多结局都是有迹可循的。
另外作者也提到迷恋经典的这一现象,这与多年前我听到的演讲有相似之处。演讲者发现有些迷恋国学经典的人,大概分为两类,其一是走不进去或很难进去的人,其二是走进去出不来的人。
很明显第一种多少与时间有关,而第二种就是很可怕的现象,这就是佛家反对的典型的崇拜主义。
但是,我之前遇到的那个演讲者自己也写书,写的什么呢?不是讨论读书那些事的,也不是研究国学或其它学问的,而是商业领域的手册。这样的目的是什么呢?他虽没有直接说读经典的害处,也没直接说读书的坏处,但潜在意思就是“你们得务实,我的课对你更有实际意义”。
最近在读关于阅读法的书籍,除了部分值得称赞的地方外,其余的就像一锅大杂烩。当作者提到一个关键词的时候,有人留言表示共鸣,当时我就惊呆了。
原来,标题党一直都是受人尊敬的,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挂羊头卖狗肉成了人们学习和纷纷效仿的对象。
教人阅读、写作之类的书籍现在市场上是琳琅满目,但这样直接引导人的还是少见。有时候我在想,这类书籍那么受人欢迎,相比掉入经典书籍的坑里,那个危害更大呢?
毫无疑问是前者,因为当人们对某一方法当成是一种教条的时候,那个教条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他人。特别是爱出畅销书的作者,他的思维影响了不少人,但这类书的意义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利弊不相上下,这些书籍阅读者在阅读之前思考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不用怀疑,多是关于自身利益的问题,这是这类书籍读者考虑最多的问题。而后者出现的利弊皆与自己有关,像孔乙己之类的人物,他或许是卖弄自己的文采,但其心思还不至于对他人对社会产生危害,顶多是于己无用罢了。
相对与绝对
当我重新拿起书本的时候,我就相信一个点,那就是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事,如果有,那一定是绝对没有绝对的事。如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是与非,只有相对的利与弊。
对与绝对是反映事物性质在两个不同方面的哲学范畴。在《哲学与生活》这本书中,第一个章节的一段话惊醒了我,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一话题。
“相对主义就是一种怀疑主义…这一种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是有毒的,但在青年人中间,受这种毒的人比较少,青年人因为热情很高,容易被绝对主义作祟,但很少中相对主义的毒。这种毒多半在老年人的身上作用着,或者染着暮气的青年人,也会有这种倾向。”
什么意思,意思是你只认为相对论是唯一的、正确的,那就是绝对主义。作者认为,相对性中含有绝对,但相对主义看不到这一点,也就是说相对是一个理性的思维,而一加上主义二字就是怀疑一切的标志了。
所以,事物的相对不等于相对主义,绝对也是。英国名言“自由过了头,一切乱了套”讲的自由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活着绝对要吃喝拉撒,你不能说吃喝拉撒只是相对的存在部分人或部分动物身上,这是绝对的。
事实上,拿捏尺度并不是面对一件事最好的认知,通过学习发现,掌握好拿捏尺度的方法才是。
公众号: 致浪解忧馆(可加书群)
我是独孤燕,一个行走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