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中,让同学头疼的除了作文就是阅读理解了,而家长们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语文阅读理解题分哪些题型,要怎么答。
做阅读理解,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体裁,文章的体裁一般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说明文、 议论文、记叙文。
我们以记叙文来举例:
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六个要素。
题型一:概括文章内容
遇到这类题型的时候,我们要做几点,①通篇阅读大概浏览两到三遍;②首先看文章标题和小标题以及首尾两段文字,因为一般作者都会将主题句放在首段或者尾段,而总标题往往是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③寻找文中主旨句、过渡句、关键词,再串联起来;④简单方法:把题目标题进行扩充,进行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概括。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线索,不同地叙述顺序对记叙文也有不同的作用,顺叙条理清晰;倒叙先写结果引人注目,插叙可以衬托突出中心 。
题型二: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
1.开头句的作用: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⑤为下文()的出现埋下伏笔。
2.文中句段的作用:①过渡句,承上启下;②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句尾作用:①点题,点睛之笔;②总结全文,使文章内容丰富深化,点名主题;③照应标题,与开头呼应;④有启示作用。
题型三:标题的意义
①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②总领全文内容,点明主旨
③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④反映人物感情变化
题型四:文中加点词的作用
①动词:生动地表现人(事)+特点+表现的心情(性格)
②形容词、副词:人(物)的特点、情态表现出的性格特点
题型五:赏析句子
①看句子里面的形容词以及表达效果。
②分析该句子的修辞+修辞起到的作用
修辞:1.比喻: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的()感情。
③拟人:把()人性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的情绪,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④排比:使句式更加争气,气势更加强烈,强调了()的(),突出了()的()感情。
⑤夸张:夸大或缩小了()的大小,突出了()的()特点。
⑥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预期表达了()的()态度(观点、情感)。
⑦引用: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引用故事、传说,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⑧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节奏感
题型六:某自然段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①在文章开头:引出下文;照应文章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②在文章中心:承上启下,过渡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③在文章结尾:总领全文;解释全文主旨;照应前文;照应文章标题 ;引人深思
题型六:分析人物形象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出发,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题型七:文中划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了及作用
①人物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人物性格
②环境描写:烘托了某种气氛,表达某种感情
题型八:线索是什么
①以人物为线索;
②以事物为线索;
③以行踪为线索;
④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⑤以作者或者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题型九: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烘托人物形象或心理
④借景抒情
⑤渲染特定气氛,烘托感情
题型十:简要概括人物形象
格式:事例+分析+体现的人物性格特征
题型十一: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内容:情感、主题的总结
手法:结构、表达;作为线索起点题的作用
题型十二:文中加点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①先回答能否,再解释词语
②若删去,与事实不符
③()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这些只是阅读理解题目中常见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没有举例出来,其实很多题目都是相似的,只是变换了一种方式去提问,不会的时候多读几遍,每读一遍就会有新的认知。
下面来举个范例文章,进行各种方面的分析:
(1)举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分析: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开头段,开头就将百草园引出来,为下文做铺垫,将百草园称作乐园,引起读者兴趣。
(2)通过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标题分析,不难看出,全文是以空间变化为顺序撰写的,格式是“从…到…”
孩子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家长要督促孩子多读书,去主动接触课内外的文章,阅读量上去了,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再加上平时的一些练习,一定可以取得满意的分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