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杨女士在2015年牛市高点,在平安银行工作人员的推介下,买了202万的明星私募产品及60万理财产品,四年后亏损达25万之多,其中只有一只私募盈利1.77万元。法院认定,银行未尽适当性义务造成客户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承担比例为65%。
![](https://img.haomeiwen.com/i21423501/040a8fbd63eb7c7a.jpg)
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我们投资的时候,在以下三个方面要引起注意:
1、入场时间
杨女士是在2015年牛市高点买入的基金,不管买的是什么,高位接盘已经就注定其收益会大打折扣。市场上也流传:牛市才是收割韭菜的季节,因为市场情绪起来了,大家看着别人赚钱都眼红了,恨不能一头也扎进去,比如昨天股市迎来了三个月来罕见的大涨,没有在场内的,眼巴巴看着别人吃肉是很心痛的。
所以,历年股市开户的高点和大盘的点位密切相关,买贵了是亏损的首要原因。
2、风险评估
在本案例中,杨女士连续三次被调整风险评估等级,从平衡型到成长型到稳健型,这也是杨女士后来胜诉的主要原因,不知情被调整风险等级。
买过基金股票的朋友都知道,在开户之前都会先做风险等级评估,等级越高,系统默认为你可以承受的损失风险能力也越大,可选择产品越多。
但是作为投资新手往往对此无感,眼睛里只能看到收益,自动屏蔽风险,以为自己能接受,对于高风险投资产品,上下波动20%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一定要量力而行,选择自己买完以后。即使亏了也能睡得着的产品,或者学习资产组合配置,来降低系统性风险。
3、识别收益猫腻
杨女士说她在买产品的时候,产品介绍“稳健获取绝对回报,超额收益,星石1号自2014年9月成立以来年收益率88% ……”,过于强调产品收益是商家的套路,作为投资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如果是私募投资,更要看投资的标的是什么,风控是什么,基金经理历年业绩如何,该产品的最大回撤情况如何,每年的收益情况(一定要看上市后每一年的情况,不能简单只看某一年的收益)等等。
每一分投资的钱都是我们血汗换来的,想想我们是不是出去旅游还会做个详细攻略,真金白银的事情千万不要就徒手交给陌生人来替你决断。
更重要的是,不懂不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