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麻吉星精英教师培育计划
把墙拓宽——我的工作坊打磨体验

把墙拓宽——我的工作坊打磨体验

作者: 张秋琼 | 来源:发表于2022-08-22 23:13 被阅读0次

    “乔布斯说connecting the dots连结点点滴滴,一节节课堂、一篇篇写作,都是你的点滴。”

    这句话是2022年5月27日我在晋安区进修学校做《智慧新课堂,科技赋能量》课例分享时王绪溢博士勉励我的,今天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共勉。

    当时我对这句话就小有感触,以前的我从没想过自己已经可以做课例分享,面对晋安区的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进行分享,我内心多少有些忐忑,但在交流中,我分享的是我真实的实践和思考,40分钟就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并没有留给我太多紧张的时间。暑假,我有机会去山东潍坊高新双语学校开展工作坊,工作坊与讲座不同,老师们是在活动中感受学生在课堂上所体验的,是沉浸其中,体验并思考着。

    工作坊现场图

    我真的可以设计好我的工作坊活动吗?焦虑无用,不如想想自己有哪些“点滴”吧——

    回顾我这一年的时间,于课而言,麻吉星魔法课堂让我的课堂变得有创造性,因为我的课是根据学生的生成展开的,学生的思考不就是课堂上创造的源头吗?我与一年级小朋友们解锁了许多低年级“玩法”,这种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成长的心态让我更深入的思考教育教学,把教育教学的墙拓宽。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正向心流,沉浸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而教学智能发展平台记录下我的课堂数据,这些宝贵的课堂记录又及时的帮助我反思,通过思考,在想法之间建立联系,深入了解哪些教学策略是有成效的,并且做好准备,在新的课堂上进行尝试。

    就把这些“点滴”连结在一起,成为我的能量吧,于是我就开始体验了工作坊打磨的连结过程——

    “低地板”和“高天花板”

    《终身幼儿园》这本书提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西蒙·派珀特在讨论技术来支持学习和教育时,经常强调“低地板”和“高天花板”的重要性,“低地板”即能为新手提供简单的开始方式,“高天花板”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能够从事日益复杂的项目。其实这不正也是工作坊的目标吗?让老师们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从“低地板”开始,而后在自己的常态课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到达“高天花板”。

    王绪溢博士看完第一版本问了我三个问题:1.学员离开你的课堂时会“带走”什么?2.你的这份培训课程的关键词是什么?3.你认为自己信息化教学比别人好的地方是什么?体现在这份课程中了吗?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关键词是:反馈互动、小组规则、应用评价,我自己信息化教学比别人做的好的地方是:在低年级的规则、习惯和方法上做得较为到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互动和思考,看见学生丰富多样的想法,但“学员离开会带走什么”这个问题我是模糊的,这意味着我并没有站在这些学员老师们的角度去设计。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我第一版本的设计中,我没有思考老师们想看到什么,想到的只是我想要表达什么,因此我完全没有做到从“低地板”开始。从破冰小游戏开始,独立获取线索环节我设计的就有一些难度,在为难老师,想一想本就是拉近小组距离,增强互动的小游戏,一难老师还愿意参加吗?不仅如此,之后设计的反馈互动题脱离老师的生活且难度较大,读题起来就有些费劲,老师们没有从简单的开始方式参与到信息技术工作坊中,后续的活动体验、故事分享老师们又能感受多少呢?

    第一版设计反馈互动题

    有了思考和调整的方向,我和陈蕾老师面对面交流后,我的工作坊聚焦于低年级信息技术融合课上规则、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上,抛出问题,让老师们尝试解决并内化,内在逻辑线为“落实小组活动规则”——“课堂反馈”——“应用评价”——“设计学习活动”。如:破冰游戏我想到可以融进“潍坊是风筝之都”的这个背景,陈蕾老师建议用诗词而不是口号,同时陈蕾老师立马连结,认为学科设计活动就可以用风筝作为主题,每个老师都能将“风筝”融入自己的学习活动设计中。并且一开始的调查反馈,我们就从今天的学习工具展开调查,让每位老师有话可说,带着好奇解锁我们今天的学习工具,解锁不一样的课堂。

    这个数据是不是很有意思?

    经过这样的启发和指导,我的工作坊设计合理了不少,是呀,要做到“低地板”并不难,就是和课一样,站在学员的角度多想想,正如王博士的期望一样:希望老师们在上完工作坊之后,手上有“秘笈”可以实用,心中有“宝典”可以锻造,设计好“低地板”才有“高天花板”的可能。

    “沉浸”和“反思”

    最好的学习经历包括了“沉浸”和“反思”相互交替的阶段。发展心理学家伊迪丝·阿克曼用术语“潜入”(diving in)和“回溯”(stepping back)描述了这一过程。当人们从事自己热衷的项目时,会渴望潜入并沉浸其中,并且反思自己的经历,促进大脑的沟通与发展。———《终身幼儿园》

    能让老师们沉浸其中,并且能够将自己在工作坊的体验与课堂建立联系,把在工作坊所体验的新想法应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这就是成功的工作坊。

    小组活动

    我的第一次工作坊体验,我自己沉浸其中了,和老师一起度过了愉快的3个小时,当然因为是开始的尝试,我也有许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开始反思,总结经验。

    1.凝练出清晰的逻辑线。几个关键词就是我的内在逻辑线,但在实际工作坊的开展中没有清晰的凝练出来,显得有些碎片,加上我有些紧张,语速较快,王博士笑称“一口气接着一口气,没有换气”,因此老师们沉浸和反思的时间不够充足,调整方法就是在课件上凝练出关键词,这样也能够帮助我调整节奏。

    2.示范要到位。我在一年级教学中,因为面对的是一年级小朋友,我的规则说明,示范都做的较为到位,但是我把学员们当成大人,我的指令和示范没有做到位比如贴便签纸和拍照上传,老师们没有按照横贴的方式挨紧贴,我的拍照没有聚焦在要展示的内容上。中场休息时王博士给了我调整的建议,拍一张规范的做法和之前的进行对比,请老师们投票看看哪里更好,我本来想融合在学习活动上拍照对比,但后面时间不够,现在想来,应该在中场休息后直接处理这个问题,因为今天的规则、今天的拍照就是以后老师课堂中应用的示范。

    便利贴示范和拍照都不够到位

    3.讲故事能力。分享案例要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要生动要富有细节能引发共鸣,陈蕾老师听了我的故事分享,也给了我示范和建议,但是在实际开展中我有时有些着急,平铺直叙,要多锻炼,努力做到起承转合。

    4.活动设计在有趣中体现深刻内涵。陈蕾老师工作坊的活动设计能力我很佩服,老师们沉浸其中,玩得开心,静下来又能思考和启发教学。潍坊高新双语学校的汤善香校长全程参与陈蕾老师的工作坊,她评价到“3个小时的工作坊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老师都喜欢的课堂孩子们怎么可能不喜欢呢?我们的老师要向陈老师学习,要打造自己喜欢的课堂”。当然现阶段的我设计出这样的活动还是有些难度,就当成一个目标,继续积累“点滴”,努力靠近。

    结语

    工作坊对我来说,的确是个挑战,但不要害怕尝试,无论是我在一年级开展“评价活动”还是我自己“开展工作坊”,和学生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尝试中把墙拓宽,看到学生和自己的多种可能。

    “把墙拓宽”意味着提供多种途径,在“沉浸”与“反思”中学习,从“低地板”抵达“高天花板”。我的课堂实践与反思是我较为顺利开展工作坊的点滴,而上课、课例、工作坊又成为我教育教学成长路上的点滴,我在一点点连结,我在扩展我的边界——

    最后,非常感谢一直指导我的王绪溢博士和陈蕾老师。王博士从课程设计、工作纸设计、时间安排等方面启发我明确自己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让我思考的更为细致。同时8月13日全程在我的工作坊,帮助我后续的调整和进步,一想到王博士在后面,我就不怎么紧张啦!陈蕾老师牺牲了几天假期的时间,听我说想法,给我打磨,给了我很多具体的建议和鼓励。同时也感谢给我提供素材和想法的谢娟老师、潘琼老师、何慧老师。

    谢谢有爱一起成长的团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墙拓宽——我的工作坊打磨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jw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