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507744/d3b2fc05ebc2656d.jpg)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去年来桃花岛看到的是一心为民韩岛主的侠气,今年却嗅到了另一种味道。
是的,桃花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的实体,本来不具有“文化”的含义,但是今年,因为市文联的加盟,桃花那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深深触动了我的某种情绪和情感。
从小生活在农村,桃花自是司空见惯,没什么感觉。直到上师专那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广为传唱,我才开始注意,当时正在上《植物学》课,我在课本第一页上画了一朵大大的桃花,被同学质疑是不是交了“桃花运”。但怎么也喜欢不起来。也可能是我性格方面的原因,总是嫌弃桃花太鲜艳,太突出自己,争强好胜,没有梨花的平淡,也没有杏花的安然。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中央台有个《非常6+1》,蒋大为谈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创作背后的故事,才让我深深震撼。
那是1969年底,蒋大为到边疆前线采风。当时正是数九寒天,室外零下40度,战士们傍晚开始到前线执行在雪窝里潜伏放哨的任务,天蒙蒙亮返回营地时,每个人都变成了浑身雪白的圣诞老人,一摘口罩,上面的冰渣就“沙沙”地掉落下来。
当时他问那位小战士冷不冷,小战士说:“冷得发疼。”他又问最冷最苦的时候想到了什么,小战士回答:“我在这里到处看到的是雪花,而现在我的家乡马上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想到那片片桃花,再冷再苦也不觉得了。”
“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当时听后太感动了,我想我得把这个写成一首歌。”蒋大为说。
从此以后,桃花赋予了我和梅花一样的意义。每当工作和生活遇到挫折和困顿时,我就想到桃花,想到那些爬冰卧雪的战士,再苦再累再艰难,也鼓励我突破重重难关。
也是奇怪,当我对桃花注入了坚韧不拔的情感时,便不再觉得盛开的桃花那么妖艳了。这时候再看桃花,它的粉红,它的清香,还有那似开非开的样子,是那么优雅,那么惹人爱恋,那么让人心旷神怡。
特别是这次,市里许多大伽来采风,更是让这些桃花分外红。大家互相认识,交流创作心得,桃花自然成了文学的媒介,也就被赋予了深深的文化气息。
有“竹文化”和“兰文化”,也不防再多一个“桃文化”,什么泛滥都是累赘,但文化的“泛滥”,却是幸福的源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