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听:如何培养出健康的自恋?

一听:如何培养出健康的自恋?

作者: 难得清明 | 来源:发表于2022-09-26 20:38 被阅读0次

自恋可以被看作一种自我保护,所以它是每个人天生都会有的,并不能被视为病态,反而是常态才对。

我们之前说了,人在身体虚弱或者陷入困境时,自恋的强度会大幅提高。而我们想想,当自己陷入被动、困境、不如其他人的时候,于是生出了强烈的被他人关注的愿望,不论是通过自己努力得到他人关注,还是通过求助外界得到他人关注,总的效果都更有助于自己摆脱当前的困境。

而一般来说,当一个人顺风顺水、功成名就之后,自恋的程度又会自动减弱。

所以,自恋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没了它反而很危险。

影响自恋的因素

一个人的自恋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也就是先天和后天。

先天因素,最简单的说就是内向还是外向。

这种性格上的区别,在孩子只有两三岁的时候就可以明显观察出来了。外向型的孩子自恋强度的初始值更高,内向型的孩子自恋强度的初始值更低。

但无论孩子是张扬还是羞涩,只要还是不懂事的孩子,他们的自恋强度在总体水平上都是远远高于成年人的。我们很轻易就能发现,每个孩子都极度渴望关注,十分讨厌规则。

先天部分只决定自恋强度的起点,最终会从起点发展到哪种程度的自恋,环境与教育起决定性作用。

它决定自恋的强度的偏移程度,而且这个偏移程度可以非常大,只要环境合适,孩子的自恋程度就可以直接从后 2% 偏移到前 2%。

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显示,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完全可以让双胞胎的一个处于自恋的最强端,我们通常称之为“自恋狂”;而另一个处于自恋的最弱端,我们通常称之为“自弃者”。自恋狂伤害他人更多,自弃者伤害自己更多。

从自恋强度最弱的一端来看,自弃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是独特的”是一种什么感觉,而且害怕感受自己的独特,所以不愿意被别人关注,严重的时候,哪怕是赞扬性质的关注也害怕。

他们相信,平凡才是最安全可靠的生活方式。他们会认为引起他人的关注是自私自利的,所以哪怕在需要帮助时也不会求助,拒绝他人的关爱,所有都靠自己。但他们这么做的时候,往往是悄无声息的,所以受伤的主要是他们本人。

这些念头其实和一些强调内敛、非常忌讳打扰到其他人的民族文化是高度重合的,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的人中,自弃者的比例是比较高的。

我们再来看自恋强度最强的一端。自恋狂忽略其他人的感受,沉浸在受到他人认可和赏识的需求中,经常把他人当作随用随拿的工具或者随叫随到的仆人,所以自恋狂伤害的往往是其他人。

在凭自身能力始终无法收获赞美和关注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选择用不正当手段盗取一些成就,把别人的成果占为己有,或者通过批判别人的方式收获自己的成就感。他们和周围人的关系也往往不好。

英美文化中,自恋狂的例子比东亚文化里要多得多。

尽管适度的自恋比自恋强度在两个极端的人生活得都要好,但如果一定要把自恋最弱和最强这两个极端区域的人拿来做对比的话,还是极端自恋的人生活得更好一些,而自弃者往往生活得最差。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

漠视型、独裁型、溺爱型父母

为了避免我们在自恋强度上处于两个极端,健康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婴儿时期,环境影响就已经开始显现了。在孩子小时候就把他们的自恋强度推向不正常的父母,通常有三类——漠视型、独裁型、溺爱型。

漠视型的父母会让孩子处理所有问题,甚至在他非常小的时候就逼迫他独立,比如十二岁就不再提供生活费了,向孩子承诺过的事也从不办到,甚至经常不知道孩子的去向,更很少关爱,有时就像从没生过孩子一样。

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当他们觉得伤心、疼痛、孤独、恐惧的时候,父母能不能及时给予安慰呢?如果没能做到,孩子只能采取自救措施,大喊大叫,直到把不负责任的父母或者其他人吸引过来照顾他为止。

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自己的痛苦和焦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比大部分儿童强烈得多的寻求关爱和关注的行为习惯。这就是自恋狂在婴儿时期滋生的温床。

还有一种父母自己就是自恋狂,他们虽然照看孩子,但完全是按照自己脑中的设想来做的,孩子的需求完全忽略,不允许孩子向他们表达情绪和要求,不接受孩子的质疑,有严苛的规则限制孩子。这类父母被称为独裁型父母。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自己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尽管努力呼喊、挣扎了,也没能通过自救的方式缓解痛苦和焦虑,结果换来的可能是被责骂或者被敲打,然后他会发现,原来只有沉默、乖巧、忽略自己的感受才能免得挨揍,过得好一些。于是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无论外界刺激是什么,都待在自己阴影里的习惯。

孩子只有表现出任何时候都以父母为中心,从不让父母为自己付出关注,自己才会成为被父母肯定的小孩,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放弃对自己的关注。这些都是自弃者在婴儿时期滋生的温床。

还有一种父母是溺爱型的。他们会过度的和蔼,无论孩子怎么闹都接纳,哪怕违反了基本生活规范。他们虽然给孩子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孩子自由做决定,但从不设立规则,更不会惩罚孩子,经常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开脱。这样过度的呵护也会把孩子往自恋狂一端推。

有的时候,溺爱并不会如此严重,但也很典型。比如,从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开始,每做一件事都是一顿猛夸,长大了依然如此,哪怕这些活动只是简单的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上厕所。

20 世纪 80 年代后的西方教育模式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你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观念深入教育者和家长心中。客观地说,今天很多被评为“ perfect ”的家庭作业,在 70 年代顶多是“良好”而已,而今天评价学生表现的“ good ”本质含义只是“及格”而已。但家长还是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赞不绝口。

这样的环境会助推孩子往自恋的方向发展,他真的以为自己平庸的作品有什么特别的,真的认为自己是人类的前 2%,不断加强自恋强度。

权威型父母

而真正健康的父母是权威型的。

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他们表达情感和要求,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和他们进行谈话或者终止孩子的行为,甚至给予惩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缩小控制范围,权威逐渐降低,在他们成熟的时候完全撒手不管。

其中,对自恋程度最关键的能力培养是同理心。经常让他们设想一件事发生后,不同人是怎么感受的,然后再做判断——如果他的反应正确,就表扬他、鼓励他;如果不对,就多练。这需要让孩子融入在不同群体中,不断试错。

最终孩子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的发现与感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并不高人一等,但在偶尔的情况下,自己还真是独一无二的。

2020 年之后出生的孩子还面临另外一个世界,就是他们长大后在网络上的身份。我们今天可以见到,一个人在平日生活里和网上的言谈举止判若两人的例子。有的时候,我们称其为“键盘侠”。他可能在家里、公司里、学校里看不出什么特别,但在社交媒体上却展现出自恋狂的特性。

这其实是社交媒体内容呈现的算法“培训”出来的。一个人只要登录了自己的账号后,一般情况下,算法就会把它认为适合你看的内容首先推送给你,越符合你的观点就越有可能被你看到,于是你对很多问题的观点都处于被溺爱的状态。这样的环境就是培养自恋的温床。

怎么解决呢这个问题呢?解决方法就是主动阅读。你可以选择看纸质书或者电子书,把整本书好好看完,也可以调整网络内容的阅读逻辑,只看从搜索功能生成的内容,而拒绝一切手指下滑动作生成的内容。这些都是可以避免一个人在网络中向自恋方向发展的方法。

相关文章

  • 一听:如何培养出健康的自恋?

    自恋可以被看作一种自我保护,所以它是每个人天生都会有的,并不能被视为病态,反而是常态才对。 我们之前说了,人在身体...

  • 20221022听书笔记:如何培养出健康的自恋?

    自恋可以被看作一种自我保护,所以它是每个人天生都会有的,并不能被视为病态,反而是常态才对。 我们之前说了,人在身体...

  • 陈茹-中原焦点团队讲师6期坚持分享第1340天20220506

    健康自恋vs不健康自恋(5) 有着健康的自恋的人是很有人际魅力的,他们的自恋会形成一个温和而强大的引力场。不知不觉...

  • 读《爱的艺术》有感

    今天我读了《爱的艺术》第四章,从书中我可以学到,自恋分两种:一种是健康的自恋;一种是不健康的自恋。健康的自恋能区分...

  • 陈茹-中原焦点团队讲师6期坚持分享第1336天20220502

    健康自恋vs不健康自恋 今天的话题是自恋。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但自恋的背后,有一些哀伤;而跟过度自恋打交道,是一件...

  • 健康自恋的人格状态,人人都需要

    昨天分享了什么是不健康的自恋,也是多数人平常所理解的自恋。 其实自恋也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健康的...

  • 健康自恋

    自恋,是生命的第一动力。人的自恋有实体自恋和虚体自恋两种。所谓实体自恋,就是倾向性地认为自己是好的,自己是对的这样...

  • 曾2、自恋:健康自恋VS不健康自恋

    自恋——自己跟自己玩的孤独与哀伤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自恋。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但自恋的后面,有一些哀伤;而跟过度自恋...

  • 自恋与之健康与不健康

    今天学习了曾奇峰的心理课,健康自恋vs不健康自恋,有很多收获,总结及分享如下: 自恋(Narcisse)的来源 N...

  • 听课记录28

    第28讲:自恋与健康自恋,你分得清吗? 第一部分:回顾自恋与不健康自恋。 幼年时由于父母之爱的缺失或者是忽然中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听:如何培养出健康的自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kq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