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的前言
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发现我三十年来的阅读,几乎都是过目即忘。最多也就是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考,并模糊的留存在脑子里,对我产生较为长远的影响,但要我说出来看过的书具体讲了些什么,或者具体收获了哪些点,我几乎都讲不出来。
从前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直到最近,才突然觉得,应该是我的阅读方式或方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希望的,是在捧着感兴趣的书时,能够真正吃透,比如看完《史记》,我能够通过其中描绘的历史进程,构思出一部不错的、涉及家国天下的古代背景女频小说——这是我的写作理想。
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并且决定从今天开始,尝试写下每天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成为第一件我长久坚持下去的事情。
阅读的4个层次
这本书一共有4个篇章,第一篇《阅读的层次》构建了作者所理解的阅读能力结构模型,作者认为,阅读有4个层次递进:基础阅读 → 检视阅读 → 分析阅读 → 主题阅读。
第一层:基础阅读。
所谓基础,只要识字,能够明白每个句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就行了。
第二层:检视阅读。在有限的时间里粗略的阅读,快速了解写的是什么、什么类型、架构、内容包括哪些部分。
看到这里的时候,忽然想起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需要快速的归纳出中心思想,或根据题目的关键词在文段中快速的检索,查找相关的内容。
小学时为了提升做题的速度,特意找了速读的技巧书自学速读,并以练成的“一目十行”的看书速度为傲。但悲剧的是,我的阅读能力似乎就停留在了这一层次,33岁的我,和13岁的我,阅读技巧并没有任何提升。
检视阅读非常适合在书店里选书的场景:
1)看书名、序、副标题;
2)看目录,了解书的架构、即作者写书的思路,有些书的目录还会有纲要,可以快速了解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3)看作者介绍、出版介绍,了解作者擅长的领域,从出版社有时也可以判断书的质量或倾向等。
4)挑选重点内容篇章看看。
5)随便翻翻,看一两段或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把全书过一遍,看正文的结尾两三页。
第三层:分析阅读。在无限的时间里,最优质也最完整的阅读。
这正是我所需要学习的,也是这本书的重点。
从目录来看,书的第一篇章用来构建阅读4个层次的概念模型,顺带简单讲了一下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是什么样的,整个第二篇章用来讲分析阅读,第三篇章讲不同类型读物的阅读方法,第四篇章则是给读者描绘了阅读的最终目标——我翻了翻,发现对我来说还太遥远,暂时不管它。
第四层:主题阅读。
可以用另外的名称来形容这样的阅读,如比较阅读(comparative reading)。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到过的主题分析。
不是每篇文章都需要分析阅读,但我深陷基础阅读
并不是每一篇文章或每一本书都需要细嚼慢咽,八卦娱乐、社会新闻、网络小说,只是为了当下的快感或放松,基础阅读似乎都不是非常必要——如果能够把时间都用来精读饱含精神食粮的好书,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每当我在关掉今日头条或者抖音,在京东上下单买书的那一刻常常会这么想,但,下一刻又打开了知乎,情不自禁的刷起了大家刚编的故事。
当各款APP们绞尽脑汁地生产内容、考核用户停留时间和回访率时,大部分人都深陷其中,被“一眼”又“一眼”占据了大量的时间。
我每次看网络小说或电影时觉得不错,常常感动落泪,但看完没几天就忘记他们讲了什么,过段时间再看,仿佛又是在看一部全新的小说或电影——再次进行了一次基础阅读,感受当下的“爽”,之后再次脑袋空空。
目标
第一篇章的内容主要就是构建了4个阅读层次的概念,分析阅读在第二篇章展开讲。我的目标是,读完这本书,能够掌握完整的、细嚼慢咽地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并在我读的下一本书中付诸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