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难事都会超出我们的能力边界,都需要我们要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想尽办法来调动更多的资源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必和张小敬在各种危难之中联手,在十二个时辰中拯救长安于危难之中的故事,让人看的酣畅淋漓,欲罢不能。
今天,他的新作《长安的荔枝》有开始了,书中的主人公李德善,是唐朝天宝年间的一介小吏。
本来想着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是给圣人准备一份荔枝煎。
没有想到的是上官太下作,用一片纸把鲜字贴上,写成了煎字。
这一下骗着他找了道,接下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好在这厮是个数学学霸,并且还有着很好的实践精神,没有放弃努力。
于是,我们就有幸观看一介小吏的逆袭。
看他如何从田间地头找到唐朝时期荔枝保鲜的技术和方法,从而完成“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奇迹。
古人先贤遇到问题都能迎难而上,在不可能的境遇里拼搏出一丝机会。
有朋友的帮助和提携,更需要自己的努力和实践。
事实上,当李善德严肃地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时,才发现它复杂得惊人。
什么品种的荔枝更耐变质?何时采摘为宜?用飞骑转运,至少要多快的速度?与荔枝重量有何关系?飞骑是用稳定性更好的蜀马滇马?还是用速度更快的云中马、河套马?是走梅关古道入江西?还是走西京古道入湖南?是顺江上溯至鄂州,还是直上汴州?倘若水陆交替,路线如何设计最能发挥运力?每一条路,在荔枝腐坏前最远可以抵达何处?
从荔枝品种到储存方式,从转运载具到转运路线,从气候水文到驿站调度,无数变量彼此交错,衍生出恒河沙般的组合可能。李善德在途中就意识到,这件事要搞明白,纸面无用,必须要做一次试验才能廓清。
单就试验原理来说,它并不复杂。因为把新鲜荔枝运送到长安,只有两个办法:延缓荔枝变质的时间,或者提高转运速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才是要躬行。
任何时候躬身入局才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站在高处指手画脚,害怕脏了衣服的人终究难有什么大的建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