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

作者: 是hoho呀 | 来源:发表于2019-05-11 16:18 被阅读20次

    第一章:机器如何主控

    1,人比机器有更强的能力,所以机器比人有更大的权利。

    2,现实中,当一部分所谓的智能设备导致出现事故时,经常会被归咎于认为错误。

    3,要让人和智能设备之间顺畅地互动,合理的方法是同时增强人与设备双方的协调与合作。

    4,机器与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机器在速度、动力和一致性方面比较强;在社交技巧、创意、想象力比较弱。人与机器,谁对谁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与机器的不一致,会导致激愤、挫折,有时甚至造成损害或受伤。

    5,智能设备的崛起----迈向自然、共生的关系。

    6,“共生”:是两部分的融合,一半是人,一半是机器,二者之间适当的结合,合作顺畅,成效卓著,合作的结果超过任何一方单独产生的效果。

    7,重要的是增强,而不是自动化。

    第二章:人类和机器的心理学

    1,大脑的三个层次:底层的脑干,较高层的大脑皮质和额叶皮质。大脑信息处理的三个层次:本能的,行为的,意识的。

    本能的:这是最基本的。这个层次的处理是自动的下意识的,由我们的生物遗传来做决定。

    行为的:这是我们学习得到的能力的大本营,可仍然是下意识的,这一层引发和控制我们大部分的行为。重要贡献之一是预期我们行为的后果。

    意识的:大脑有意识、有自觉的部分。是自我和自我形象的发源地。在这里,我们分析过去和未来可能的希望或恐惧。

    eg:汽车与驾驶者分担不同的处理层次,汽车负责本能的层次,驾驶者负责意识的层次,两者都共同参与行为的层次。在未来,机器将拥有本能的、行为的和意识的所有三个层次的功能。

    未来科技中最精彩的是那些与我们建立共生关系的:机器与人。

    2,人与机器在目标、行动和感觉上存在鸿沟。

    缺乏共同领域是我们无法与机器沟通的主要原因。系统如果能避免这种危险,只做建议而不强制执行,并且让人了解和选择,而不是强化让人无法理解的操作,那么这种系统还是非常切合实际的。

    如果将假定和共同处都弄清楚,也许通过人与机器都能阐释的内在行为和自然互动,就能实现人与机器的互动。

    第三章:自然的互动

    1,自然的互动:自然界的声音、色彩和互动是最舒服的。eg:会发出声音的自鸣壶。

    隐含的讯号和沟通:内隐互动是开发智能系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式。无须语言文字,双方用简单的线索就能指出可行的行动方案。

    放松缰绳控制法:由马主导,一匹聪明的马同时提供动力和方向,骑手可以轻轻松松,无需费心。

    动物的自主程度或是人的控制程度经由内隐沟通,而这都是通过缰绳的“示能”作用来实现的。在设计一个系统时,要使系统独立自主,并且互动的程度能够自然的变化,要善于利用操作者的“示能”及沟通能力。

    2,如何将人的意愿最好的传给系统。

    3,当机器自主运行,需要随时表明它在如何运作,以便操作者了解如何在必要时立刻介入全盘计划,并改变运行策略。

    未来聪明的机器不会尝试去了解与之互动的操作者的心思,动机,预测下一个行为。因为这样可能会出错;其次会使机器的行动不可预测。最好是机器的行为,可以被预测,然后操作者对机器做出适当的反应。

    4,自然安全:人们对自己将要承担的风险的主观判断会大大影响他们的行为。如果把环境设计的看起来安全一点,开车的人就会从事更冒险的行为。为何不把东西设计的看起来比实际的更危险,以达到安全的效果?

    当所有的东西都是防音、避震,而且防菌,我们就不会注意到真正的危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把真正的危险状况呈现回来。(汽车的设计)

    5,恰当应用机器智能和协作的优势,设计出真正的人机共生——这是人机互动的最佳境界。

    第四章:机器的仆人

    1,我们已成为自己工具的工具:这里关注的是自动化还没能完全取代人的那一方面,人还要留着处理自动化失败造成的问题。这些事主要压力所在,也是发生危险、意外和死亡的原因。 

    2,科技不会带来自由,它也不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进一步说,解决了现有的所有问题,就会有新问题冒出来。人们无法对科技带来的后果做完全的预测。

    3,智能设备在任务清楚、环境受控的状况下功能优异。智能设备在工业上非常有效,然而在居家环境方面却做得不好。我们不能让机器创造自然的互动,因为对人类行为科学的不了解。

    4,“过度自动化”:设备太好了,以至于使用者不需要太注意。理论上,操作者应当始终监控自动化机器的运作,当出了问题,随时准备介入。

    5,成群结队的车子:车子像大雁、鱼儿一样有序。一群汽车,每一辆车都完全自动驾驶,与附近的车辆彼此都能随时互通信息,不同群的汽车之间也能互相沟通,即车群,那么我们就不需要规划交通了。车队是车群的简化,以单一方向运作,后面的车只需要跟随前车。车队模式可以增加交通流量、减少塞车、节省燃料,每一辆车子都可以安全进入和离开车队,要确保车辆配备了必要的设备。

    6,不适当自动化的问题:目前既不完全自动化也不是纯人工操作,而是半自动的,正常情况下自动化系统发挥作用,发生错误时退出运作,这正好与我们的期望相反。不适当自动化带来的问题有两个,第一当发生状况时,用户和纯人工操作相比不能很快的融入系统(in the loop);第二个就是人们会对自动化的过分依赖,这会导师更危险的情况发生。

    第五章:自动化扮演的角色

    1,智能家居:它模仿人类大脑里面的脑神经细胞的形态辨识和学习的能力,叫做“神经网络”,这样的系统可以辨认人的行为特征,并给出合理的预测。

    2,自动化系统做某些事情,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出错的状况可分为两种:错失和假警报。错失代表没有察觉到放生的状况,因此没有执行该做的的事情;假警报指系统在不当的时候采取了行动。以火警为例,错失就是火灾时没有发出警报,假警报就是没有火灾时报了警。

    3,增强性的科技应该是自愿的、友善的而且具有合作性质的,用或者不用,取决于你自己。

    4,系统不是让家居变得自动化,而是能够自然、顺畅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需要高科技,只是设计原则是增强,而非自动化。

    5,智能物品的研究分两个方向:其一是迈向智能自主,设计出了解使用者意向的系统;另一个方向是迈向智能增强,提供有用的工具。如果工作本身枯燥无味、危险或不干净,那么把工作自动化就有帮助。然而在科技尚未成熟之前,有些事不能简单委以自动化。

    6,资讯化:这个词用来描述日益增多的自动化,让工人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所造成的影响后果——工人被资讯化了。 现在,电脑帮助工人了解到完整的制造过程以及更大范围内他们的工作对公司的贡献,生产线操作经验加上自动化带给了他们全盘信息,工人有机会和中高阶主管交流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

    7,设计的未来:有增强作用的智能产品。由于人与机器之间互动的基本限制,缺乏共同领域的问题,机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尚未成熟。

    第六章:与机器沟通

    1,系统的设计需要持续提供运作状况,但不要对用户造成干扰。如果缺乏一些反馈,使用者很难产生合适的概念模式。

    2,适当的反馈,可以造就一个愉悦、成功的系统,否则可能是令人受挫和困扰结局。

    3,每一件设备都有它自己的声音代码和灯光含义。

    4,我们需要的反馈必须是有效的,全方位的,这样才能不至于影响其他活动。

    5,好的反馈:自然的互动,即内隐的沟通,自然的声音和事件,安静而有意义的信号,带有显示器的设备和我们对外界的理解之间建立自然映射。

    6,内隐的信号:无需语言,也几乎不需要训练。信号刚好提供给人们足够的反馈信息,但不会增加认知工作的负担。

    7,我们的中心注意力只能注意到有限的几件事物,因此我们把其他一些事物放在注意力范围的边缘。边缘periphery,形容我们能觉察到但不会特别明显注意的现象。

    8,告知但不造成过分负担,这是安静、自然沟通的精髓。

    9,要与机器进行有效的沟通,机器必须具备可预测性,可以被理解。人人必须能够了解机器的状况、行动和即将进行下一步。人们需要自然的方式与机器互动。人们必须经由一种持续的、不具侵犯性的、有效的方法来了解机器的状况和行动。这是基本目标。

    第七章:未来的日常用品

    1,经验会改变大脑结构,很多专家在他们的专长相关的大脑部位都特别发达。但由于学习和训练带来的大脑改变不会遗传,就像因为运动是肌肉强壮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2,因为机器的智力有限,因此担负起沟通的重任。

    3,我们必须记住,人品和科技并不是新现象。比如我们为马车和汽车修路;当电力代替煤气,我们在家中布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nx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