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强迫症
“行尸走肉”般地充实生活
因为我家算是普通家庭中又略带一丝特别的那种家庭,从小就接受父母那以“七岁上清华”为目标的鹰式(?)教育(和父母翻过旧账,好像他们说没这回事,但我印象就是这么回事,从小也就一直以这个级别的目标给自己压力)。那时还没有现在那么多奥数之类的,但是兴趣班之风气已开始形成。虽然父母没有逼我去上什么兴趣班,但是出于好奇(别的小朋友都去学了)和出于萌芽状态的zhuangbility(阿召哥教我的词终于用上了),我自告奋勇地把琴棋书画都接触了个遍......在父母的教育理念下,不会逼我学什么,但是做了选择就那啥泪也得学完。
于是父母就给我策划了“过五关斩六将”(琴棋书画加背诗什么的)的每日必修项目,并强调了“生活要有规划”(具体说法忘了...)这一理念。于是乎,做计划、规划生活等习惯便在我的成长中扎根了。而到了初中时期,随父亲学管理,学习了曾仕强、余世维等一批大师的课程,其中“流程的权威高于一切”这一专家观点,又从根本上巩固了我大事小事都要做计划,有事没事就和(计划赶不上变化中的)“变化”较真(记得年少时一句口头禅就是:计划落空是你没考虑到变化)的个性......
回到正题......当我渐渐将DOTA变成自己的生活之后,正是因为这样的个性,几乎是例行公事一般,每天必看一小时OB的直播+三局DOTA2。这个习惯,或者说生活方式,从国外执行到了国内,直到今年春节也就是疫情期间才终止。终止的原因:从欧服回来后,一直水土不服,在国服很难配合会出现对喷的现象。然后实在喷不过对手,更喷不过队友,加上V社那不健全的小黑屋机制,让我直接上头到现实中出现心脏和呼吸不适......接着思考了好几天自己为啥要玩DOTA,也就是理清了玩游戏的工作成分后,便十分不舍地放弃DOTA了。
既然放弃了DOTA,就势必会找替代品。围绕有助于个人研究方向、能够充分进行脑力运动及拥有充足的放松效力等几个标准,在尝试了多款游戏(甚至吧纪元系列挖出来重玩了一遍剧情)和其他一些非虚拟的休闲活动之后,我选择了手游《动物餐厅》、STEAM上的《Stonies》以及简书来作为替代的DOTA生活(也就是除了简书生活,我还是有游戏生活的)。
而选择简书的原因,除了本文第一篇所述的一些原因外,就是简书有区块链+社区研究的价值,这也是我做旅游研究会关注的一个方向;以及,简书日更的要求、时间安排及操作实在太简单而灵活了,便于做计划。从这个角度来看,简书对于我来说,仍然是一个游戏,只不过是一个较为严肃的游戏罢了。
有了新的事儿做,又不想天天思考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自然少不了将这三个替代品进行时间层面上的“打磨”以便于其融入到我的工作生活中去。这样,我只需要习惯性地去执行定下来的“生活”流程,就能减少浪费在时间安排上的精力。
总而言之,不管是工作和休闲相融合的尝试,还是新流程的规划制定,多多少少都离不开我那显而易见的强迫症。谁叫咱是和处女座玩的好的金牛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