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有着一样的困惑,每当有人问起“你平常没事都喜欢干嘛呀?”
回答“我喜欢看看书 写写东西”
接着对方会用一种很藐视的眼神看向你,然后说道“哟,不错,文艺青年 看什么书呀?你看得懂吗?”
我想,说到文艺,首先要知道“文艺青年”的定义是什么?
就是吃饱了没事干硬要找事干的闲人,一天到晚就装深沉,忧郁,还时不时的冒出一两句某某某作家的名言?
这就是不了解所惹的祸。
什么是文艺青年?
文艺青年往往是指具有一定高等教育水平的青年人,他们热爱文学、音乐、电影、旅行...... 总之就是追求一种不太功利的简单生活,常常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这种念头和理想放弃了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或者会主动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可能性。但是文艺青年不是说一定要与众不同,而是真的有知识,懂知识,并会实践的才能被称为文艺青年。
相反地可能许多人一想到“文艺青年”这四个字就会联想到,不切实际、不接地气,给人很不靠谱的感觉,只会做白日梦整天幻想......
那这种情况只能称之为“伪文青”。
而实际上文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谁不想放下生活中的苟且,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那些认为一切有意义的精神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况且不应该被拿来嘲讽,不知从何时起,文艺、文青、阅读等这些词汇不太招人待见慢慢地成了中性词甚至带有少许的贬义,起码是容易被嘲弄的词了。
曾经老师在学校殷殷教导学生的一句至理名言“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而在这个越来越发达的社会,我们获取书籍知识的渠道越来越丰富,最常见的一种就是通过互联网随时都可以搜索自己想看的信息内容,很少有人手捧着一本书阅读了,可能这种现象在国外还会有手捧着手掌大小的书在地铁、公交上阅读,可有些人对“阅读”二字的理解也开始慢慢地变了味儿,爱好书籍和分享阅读也就成了一种“笑话”。
地铁上捧着书阅读的人曾经我身边的朋友很多都很喜欢看书的,后来也就没几个了,原因很简单大家更多的关注于 如何融入“正常人”的圈子 不被笑话,每当问起:“最近有什么好看的书吗?”回答几乎都是“不知道耶,我好久没有看书了……”
记得上学的时候,但凡遇到喜欢的文章,喜欢的歌词,喜欢的句子,就会抄在本子上,一遍一遍,不厌其烦。
可换做现在,假如你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去看完一本书或者花两个小时看完一部电影,又花上十多分钟,删删改改,填填补补写出了一篇自己满意的读后感或者观后感,最后未发出,便删除了,不敢在朋友圈晒读书,怕被朋友说是装。也许刚开始你还会在键盘上敲打几句文字反驳回去,到后来自己会产生一种想法就是“我是不是太过于文艺了?会不会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像个书呆子一样没有别的爱好除了阅读”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其实即使是书呆子也不应该沦为被嘲笑的对象,就像人说人疯一般都带有个人主义观点去看待他人,文学本该就是个美好的东西,不能是被提到就是畏惧、害怕被嘲笑的理由。
只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对文艺的理解,我无从改变任何人的看法。也无须改变。
就像总有人坚信这个世界上,每个热爱阅读、喜欢晒书的人都是在卖力表演;也总会有人,可以看到这些“表演”背后用心积累串联起来的珍珠。
当然冒充文艺青年就简单多了,抱吉他随便摆个pose,连吉他几根弦都不知道;咖啡馆里找本书坐了一下午,作者名字都念不顺溜,只记得什么什么斯基;甚至穿条棉布长裙都能当文艺青年,加个复古滤镜就是当代三毛,复制粘贴名言佳句,敢说我不文艺?朋友圈见!
略带讽刺,但却是如此。
“你该不会喜欢阅读吧? 别装了”有句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同理,从前大家都流行写日记把一天下来发生最特别的事写下来,只不过后来日记就变成了朋友圈罢了,阅读这件事能炫耀一时却不能炫耀一辈子,因为有句话说的特别好就是“你的气质里 藏着你读过的书 和遇到过的人”
读书虽然无法真正改变你的容貌,但日积月累的阅读,会将那种优雅的气度镌刻在你的灵魂之上,这也是整容,另外一种意义上改头换面式的整容。
假如读完了记不住过几天照样会忘了自己读了什么 里面的某个经典句子是什么来着?会产生“空读”的现象,没关系,很正常,因为就像吃饭一样,你知道自己当时是吃了东西知道是酸是甜是苦是辣,可过几个星期后再回想你今天吃了什么,必然会忘的一干二净,但是吃进去的东西早已变成了营养被吸收。
所以为什么会说阅读能改变一个人。
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呢?
“文艺”本身是美好的,它让简单的生活不至于枯燥,让平凡的人也可以有梦想。知道人言可畏 害怕被贴上“文艺狗”的标签,而放弃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那说到底,除了钱,还有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