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网约车烽烟又起,美团、摩拜……纷纷染指“铁王座”,滴滴如何守卫自己的江山,移动出行市场未来如何?且看这篇“战地调研”--移动出行行业调研
行业概念
移动出行
基于出行场景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利用移动互联网特点,把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从打车初始阶段到下车使用线上支付车费,画出一个乘客与司机紧密相连的o2o完美闭环。
痛点
司机方面:降低车辆空载率;用户方面:解决打车难的问题;乘车体验:节约了司机和乘客的沟通成本。
场景细分
移动出行场景细分移动出行行业环境
政策
网约车平台运营牌照成合法运营“身份证”;网约车司机必须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网约车平台车辆必须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部分大城市限制本地司机和本地车牌,且对车辆性能也有要求。
另外,国家累计出台32项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包括征求意见稿5项),涉及到宏观、补贴、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技术研发、智能网联等诸多方面。
影响
自2016年11月1日起,《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施行,明确将网约车纳入出租车体系,同时对平台、驾驶员、车辆设定了较为严格的准入条件。网约车新规中明确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以及网约车平台应具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因此各大平台逐渐拥有合法身份之后,烧钱补贴大战也将在公众视野中消失。这也预示着各网约车平台逐渐回归理性竞争,专注于服务精细化及合规化,网约车行业真正回到了原点。另外,网约车新政出台致使运营车辆数目减少,打车价格上升,打车难再现,并把一些运营车辆挤入黑车市场。
经济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稳健;投融资活跃,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投市场所发生的420起投资分布于20个一级行业中,从投资案例数方面看,互联网行业以148起交易位列第一。
社会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对各类网络服务已认可,截至2017年,移动支付人数5.02 亿,网约车使用人数2.78 亿。
多个城市实施限购、限号等政策,居民购车难、行车难;汽车维护成本高、各项费用开支多。
居民收入提升,消费升级背景下,更注重用车体验。
技术
移动网络速度提升,通信稳定性增强,位置服务精度提高;智能驾驶、车联网等软硬件技术快速发展,并尝试落地;
中国征信体系逐渐完善;大数据、云计算助力城市智慧交通;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移动出行市场特征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垄断者:滴滴出行
参与者:易到、嘀嗒出行、首汽约车、神州租车等。
滴滴出行已经覆盖了我国400多个城市,占有87%以上的专车市场份额,99%以上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经过五年的发展,滴滴在运营经验、数据资源、网络技术、政府资源等方面都有了有大的积累,而且用户具有了一定的粘性,形成了行业壁垒。霸主地位难以撼动。其他网约车平台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各平台状况网约车司机情况
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共有2108万人(含专车、快车、顺风车车主、代价司机)在滴滴平台获得收入。网约车市场一家独大,前期的补贴已取消,滴滴司机几乎没有别的平台可以选择。接单由平台派发,司机面对一堆严苛的评分细则和平台20%的高昂抽成,光有怨气,毫无讨价能力。
网约车乘客情况
截至2017年12月,中国仅网约专车和快车用户规模已超2亿,整体增速迅猛。其中,网约车用户(不含网约出租车)规模增长了40.6%,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增长了27.5%。乘客一般可以选用公共交通、网约车、开车等方式出行,但在没有其他交通工具或时间来不及的情况下往往选择网约车出行,特别是出行高峰期,乘客没有任何的议价能力。
新进入者的威胁
车辆资源
新政赋予了网约车合法身份后,不少传统车企、租车公司开始布局网约车服务。据悉,吉利汽车、海马汽车、大众汽车等传统车企,首汽租车、上海大众交通以及各地租车公司和运力集团,目前均已布局网约车服务。此外在海外市场,宝马、奔驰、通用、丰田、大众等汽车巨头也早已开始投资或布局网约车行业。
用户资源
BAT之后次级流量入口的全面争夺。一个服务更全面、客户留存时间更长的APP才能最大化的延展用户自身平台的生命周期。同时抢占更多场景入口,布局即将到来的新零售时代。美团直接对标滴滴快车;摩拜成立出行事业部,组成反滴滴联盟;携程进入分时租车业务。
新进入者都有一定资源,基于场景或车辆细分方式切入移动出行领域,还可通过组建联盟,共享资源等方式,扩大自己的用户量和市场占有率,或许可以分得一杯羹。
替代威胁
出行选择,无非包括公交、地铁、轨交、出租车、网约车、自驾、单车、步行这些方式。出行场景,包括临时出行、接送他人、出行转乘、外出游玩、私家车无法出行、上下班通勤、工作时间外出、差旅出行等。城市公共交通与网约车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肯定永远无法满足乘客的全部出行需求,只能通过智慧交通手段,对乘客的一站式出行进行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网约车的使用率。目前尚未出现其他替代网约车服务的新模式。在未来,可能会发生网约车工具的革新,比如引入无人驾驶汽车、新能源汽车、甚至飞行汽车,但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移动出行典型商业模式
运营的典型模式
C2C模式
个人私家车服务个人消费者的模式。特点是司机自有车辆,车辆较多,车型多样化,城市铺设速度快,服务质量存在个体差异,平台通过用户评价及建立奖惩措施监督保证服务标准化。C2C虽然流程简单、运行高效、轻资产,但是安全问题是C2C模式的一个重大缺陷,C2C模式下的轻资产模式导致供给侧组织与管理能力无法达成有效的监管和约束,而且安全和政策风险较大。该类企业如滴滴。
B2C模式
网约车企业服务个人的模式。特点是平台雇佣专业司机,企业购买或租赁车辆,车辆较少,车型统一,城市铺设速度慢,服务标准化,统一管理,成本较大,流量获取能力不足。B2C模式对车辆的高要求、司机的严把控、标准化的服务流程,相对来说有更好的客户体验,也符合网约车上行到高端市场的需求,但是运营成本增加。该类企业如神州专车、曹操专车、首汽约车。
合作模式
与出租车公司合作的模式。特点是出租车公司拥有车辆,车辆较多,车型统一,出租车司机可以承接出租车单和网约车单,管理采用服务分+智能派单的方式。这种模式有效降低了司机的空驶率,让出租车司机运营效率和收入有了进一步提高,乘客打车的效率也提升了。同时,在网约车新政实施后,能够储备更多运能。该类型如滴滴与多家出租车公司的合作。
价值主张的典型模式
平台生态服务型
从出行生态的角度出发,提供全面覆盖的一站式出行服务。O2O服务横向拓展,参与城市智慧交通建设,并延展到订餐、订酒店等场景;出行业务纵向深耕,为乘客提供定制化服务,并开掘汽车电商、汽车后市场。典型企业如滴滴。
产业链型
专车比出租车有高于20%的溢价,通过高标准服务与安全从用户端盈利;专车之外,还有租车、汽车电商和汽车金融业务。在租车领域,采购价格有优势,这部分车辆会流向租车和专车两个业务,当车辆达到一定损耗,会流向汽车电商,汽车电商包含新车和二手车两块;汽车金融会做融资租赁相关业务,诸多业务交叉可以达成商业模式的有效闭环。代表企业为神州专车。
垂直型
专注于提供单一或几个应用场景的出行服务,代表公司如嘀嗒出行。
移动出行产业链
围绕移动出行服务,从产业链条源头到终点,可拆解划分为资源提供方-销售渠道-互联网平台-后市场-辅助设备进行拆解划分,构成产业链图谱。
移动出行产业上下游移动出行业内主要企业-滴滴
愿景
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共享新能源汽车运营商和智慧交通建设的引领者。
使命
从围绕乘客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多元化的出行服务,再到围绕着车主和汽车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从专快、出租车、顺风车、代驾到加油、维保、充电、金融等滴滴的所有业务。围绕乘客打造一站式出行平台,走向世界,真正变成人工智能的出行助手;滴滴进入线下围绕车主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并最终成为共享汽车运营商;AI for Transportation(AI改变交通),持续强化在智慧交通和无人驾驶上的投入,最终成为智慧交通技术引领者。
组织升级
通过精简人员,打通业务,形成协同高效发展的独特架构。平台的使命是深入地研究用户需求,发现并定义新的业务机会,为整体平台的用户增长、用户黏性负责;品类需要聚焦不同的客户群体,深入研究、定义相匹配的服务标准和品牌形象,同时根据用户需求持续进行迭代;大区则是直接面对本地用户,挖掘本地市场机会,统筹运营不同业务线,为整体业务结果负责。
滴滴组织架构图移动出行未来发展
行业情况
移动出行市场交易规模预测根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中国2017年移动出行市场的市场规模为3609.24亿,增长47.43%。预计到2019年,市场规模可达5415.56亿元。
行业趋势
未来,移动出行行业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服务品质和标准化
互联网时代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用户对于产品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随着国家网约车新政的出台实施,网约车在车辆、司机及服务标准方面的要求明显提高。因而不管是从行业内部发展规律还是外界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网约车服务必将向品质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第二:出行生态管理化
各出行平台除了争夺用户、深耕于出行服务外,更为关键的发展战略是以出行为流量入口,布局以出行服务为中心的全产业链生态圈,例如滴滴出行从打车切入,布局共享单车、快车、高端网约车、顺风车、代驾、试驾、巴士等全链条生态化服务管理。也包括神州优车对出行、新车、二手车、金融、保险等车生活的全面布局。
第三:组建联盟谋求发展
移动出行一家独大,一些小玩家或新入局者为了获得一定的对抗优势和降低成本,必然会进行业内或跨界资源整合,提升用户数量和粘性,获得多项盈利点。
第四:无人驾驶技术加大投入
无人驾驶可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和降低交通事故,是出行的未来方向。整车厂(特斯拉、北汽等)、互联网出行厂商(滴滴、Lyft等)和科技公司(谷歌、百度等),持续在研发无人驾驶技术、高精导航地图和上路测试方面展开投入。但无人驾驶在近五年内难以实现普及,主要原因是:传感、车控等硬件技术不成熟;驾驶决策系统等软件技术不成熟;用户接受程度低;政策不完善。
第五:新能源汽车有望普及
新能源汽车是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必要举措,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实施补贴政策,并提出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00万辆的目标。同时电池能量密度约四年翻一倍,充电桩加速布局,电动汽车产业链不断完善。但是受续航里程短、舒适度差等因素影响,私家电动汽车的增长较运营营用电动车的增长更为缓慢,因此电动汽车或将率先在B2C专车、分时租赁、巴士等互联网出行领域普及。滴滴计划2020年之前投放超过1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
第六:车联网技术快速发展
随着移动终端普及,定位精度提高和通信技术应用,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场景识别系统,实现了车辆调度和路线规划,为移动出行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社交、生活等LBS服务,同时提高互联网出行服务质量,降低出行事故率。
行业挑战
市场竞争风云再起
随着行业巨头滴滴出行与Uber中国的合并,以及首汽约车、神州专车等以车厂和传统租车公司为背景的出行平台先后入局,中国高端出行市场竞争风云再起。新政后滴滴等在车辆和服务品质上做出调整,首汽约车借助国宾服务品质迅速冲击市场。滴滴等老品牌与首汽约车、神州专车等新晋高端网约车品牌的新一轮竞争已经展开。美团打车以本地生活场景切入网约车市场,并在多个城市展开试水。摩拜合作首汽约车、嘀嗒拼车、新特电动汽车,也剑指网约车市场。
盈利模式单一
虽然行业巨头滴滴在出行市场不断布局,目前仍以20%抽成为主,为二手车提供流量入口增加营收。但如何拓展O2O生活服务场景并产生聚合效应,仍是一个无解的答案。
政策监管掣肘
出于安全、稳定、便于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原因,各地为网约车市场限定了较高的门槛。直接造成满足运营条件的车辆大幅减少,限制了C2C模式的发展。同时,网约车事故保险理赔难,也降低了车辆的供给。
事故保险理赔难
我国成为首个承认网约车合法的国家,并且鼓励顺风、拼车出行,但保险业相关的配套车险却迟迟没有能跟进。当事故发生时,保险公司会以非营运车辆而拒赔。这样也会降低车辆的供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