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扬州新“瓜洲”渡口坐轮渡去的江对面--镇江,之前先生还牛筋扒力的找到“瓜洲渡口”,不过已经废弃,逛了会子遗留下来一个古渡公园,我凉凉一句“20多年前那次咱来过”让他彻底无语。轮渡过长江对孩子们来说又是一番大惊小怪,爬上爬下的,不过委实太近了,还没等回味消化下,镇江到了。
一水之隔,此地就算江之南了,冬天普通人家屋里就没有暖气了,也怪得很,甫一过江,街上的树木就少有北方光秃秃的样子,而以绿叶树居多,所以这次我南下之旅本意也是想寻觅个好的木制笔筒以及香樟木的工艺品,在我不间断的暗示及明示下,一行五人见着树木就凑上去闻闻,成功引起对香樟木的特别关注。越往南,樟树就如同北地路旁最常见的梧桐一样,也沦落为道路旁的绿化树,就象咱们想象不出梧桐会做什么用途一样,樟树的用途似乎在南方也已经忽略至无。当我去当地特产小店问有无樟木制品时,人们都奇怪地看我一眼然后摇头,以至于我的淘宝樟木工艺品的想法,最后只从某家具店买回几包小樟木块充做樟脑球用。笔筒倒得了一个,在一个偌大的笔筒和正常尺寸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北人节俭成性的因子,令我果断要了个直径足有一本书那么大的笔筒,结果回家后差点压断我那摇摇晃晃的小书桌,不得不再买红木书桌以配大笔筒此是后话。
镇江三山20多年前去过,尤其对长江之中的焦山印象最深,因以《瘗鹤铭》石刻而闻名于世。这次我们直奔“西津古渡”。关于西津渡,王安石《泊船瓜洲》有云: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还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更有辛弃疾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结合此次南下每日必看的中国诗词大会,镇江又是个特别适合怀古的地方,古迹诗词人文众多,结果外甥女和儿子硬生生把怀古之旅变成购物之旅,从北向南,凡到之处,莫不如是。我们到西津渡的时候是下午,踱到昭关石塔,已是日暮西山,又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钻出来,路过“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步行到镇江博物馆,却是刚刚闭馆,博物馆所在的伯先路原来是民国建筑一条街,宅第官邸无不气势宏大,整体建筑墙砖基本以红、黄为主,参以历史形成的青黑,透出一种百年沧桑的古旧美。
转回到西津古街,华灯初上,鳞次栉比的商铺中,我们开启购物和美食之旅,熊孩子买了些人形钥匙扣,分别是法海、许仙和小青,唯独没买白素贞,忙趁此机会给他讲白蛇传水漫金山。因着前年皖浙之旅中对镇江锅盖面的良好印象,西津街上也有锅盖面馆,进去一尝尚可,无端也尝出点旅游风味来,比起那当地名店老张面馆却大是不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