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节,先祝各位七夕节快乐!虽然这个节日兴起于商家的营销,过去从来都没人过七夕节,但是只要开心就好无论是否有节日。
今天抱着儿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发现这个才12个月大的小家伙对视线能及范围内的事物都睁大了眼睛,尽其可能看遍一切未知事物。如果我走得太快,他就会叫嚷着用手指指那个感兴趣的事物,意思是让我慢一点,最好能带他过去看个究竟。
反过来想想现在的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多少人会保持一颗好奇心呢?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对事物失去了好奇心呢?回忆一下是不是很多人小时候都有个梦想就是长大后成为科学家去探索这个充满很多未知的世界呢?
经过观察发现如下几条可能是主要原因:
1.我们或早或晚都会听过一句西方谚语“好奇心害死猫”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是英文中一句有名的谚语,西方传说猫有九条命,怎么都不会死去,而最后恰恰是死于自己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有时是多么可怕。当人们讲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时,其实不是真的讲好奇心把猫杀死了,而是说好奇心可能使自己丧命的。
当我们不熟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只是就字面意思对这句进行理解。很多人认为怀有好奇心会使自己卷入一场麻烦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就渐渐把好奇心给丢失了。现在看来这句英文谚语想表达的意思并非是不要有好奇心,更像是一句恐吓的话,意思是让你别多管闲事,类似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意思。
2.教育制度让我们对未知提不起兴趣
“九年制应试教育”让我们学会的是如何应对考试,而并非学会对未知的探索,或者说是没有教会我们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面对繁重的学业,年年叫着减负却年年负担更重。一个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试制度,让我们对于卷面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去认真思考学习的动力。
过程如果不完美,那么结果肯定是不完美的;过程如果是完美的,结果也未必完美。对于学习的反馈,我们只会通过考试成绩来验证,如果成绩不好势必得不到认可,得到的就会使消极反馈。对于一个心智并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消极反馈是致命的,会落入一个不愿意学习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我们就忘却了自己原来还有一颗好奇心会驱使我们学习,总觉得自己学不会是天生的。所以有一部分人再毕业之后就停止了学习,另一部分人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放弃学习了,只有少部分人幸运地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总觉得做对事情是因为聪明而不是努力的结果
从小每当我们做成功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和长辈给我们的表扬总是“你真聪明,真棒”。潜移默化地灌输了一种思想就是——智商是天生的。一开始我们总充满着好奇心,想做这个想做那个,然后我们发现原来不是每件事情都能被我们做成,心里便会产生一种念头“果然我天生就不适合做这件事啊!”,想着想着就放弃了,因为觉得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改变的。
人类的智商在出生的时候都是差不多的,你现在会的事情不可能是生来就会的,都是通过后天刻意练习出来的。
4.过早的学习了不该自己这个年龄学习的知识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别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学习了超出自己年龄的知识。比如一个未入幼儿园的小孩,早已把幼儿园大班的知识学习完了;等他到了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其实已经把小学五年级的知识学完了。初中、高中都是如此,他就会对学校产生疑惑感,对自己产生优越感,在没有父母的逼迫下他就会因为自己什么都懂而放弃学习更多知识。
假如他此时对学习意外的东西产生浓厚兴趣,而家长们是不允许孩子在读书的时候过多接触其他事物,觉得会影响学习从而阻止。那么请问处在叛逆期的他还会对什么事情能提起兴趣呢?
失去好奇心的我们不是因为长大成年,也不是因为我们看透世间真相,更不是因为我们疲于生活所致,而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恐惧感使得我们害怕拥有一颗好奇心。
我们害怕别人嘲笑自己想个孩子,我们害怕自己的好奇心招来的未知,我们更害怕轻易地跨出舒适区遭受的挫败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