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是一部8分钟的动画电影。短片通过一对父子的生活片段,讲述了快乐在于保持本色的主题。
看过两遍之后,我却发现了影片的另一个主题:好奇心。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父子。父亲,高个子,尖下巴,是位上班族。儿子,小个子,带点婴儿肥,是名小学生。父子俩长得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颜色,爸爸是蓝色的,儿子却是橙色的。
每天早晨,蓝爸爸和小橙像普通的父子一样,一个要上班,一个要上学。
小橙蹦蹦跳跳,满心欢喜地迎接新的一天。蓝爸爸呢?他看上去像李宗盛描述的那样“缺乏光泽”,眼神茫然面无表情。他一边拿文件塞满自己的公文包,一边拿课本塞满儿子的书包。
虽然他们心情不同,遭遇却相似。蓝爸爸被公文包压弯了腰,小橙被小书包压得东倒西歪站不稳。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昂首挺胸,以相似的步子,一个去上班,一个去上学。
出门前,父子俩一个蓝色、一个橙色。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融于环境,他们便变了色。
在电影里,外面的世界,是发达机械化的模式,统一的节奏和流水线。外面的人物,是高度一致化的样子,统一的服装和表情。
蓝爸爸一到了公司,就不停地敲打键盘,文件一摞又一摞,他在忙碌中一点点褪去了身上的颜色,变成了与周围的人一样的灰色。
蓝爸爸和短片《坠楼》里的主人公有点类似,每日面对无休止的文件,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工作做完坐等下班,铃声一响,立马提包走人。他像一台性能良好的复印机,上班下班,一页一页匀速输出工作量。
重复的生活模式钝化了他的感知能力,唯有在下班之后拥抱儿子之时,他那愁眉苦脸才会展露笑容,回到了本来的蓝色。
为什么呢?
电影里有一抹色彩不同之处,红枫树下有一位拉小提琴的年轻人,正自嗨式拉曲子。
曲子飘来,吸引了小橙的驻足。小橙丢下书包,像被磁铁吸住一般靠近了小提琴手。他带着好奇和求知欲的眼神,情不自禁地跟随曲子晃动着橙色的小身子。也许是这份对新事物的好奇,让他一直保有最初的快乐和最初的本色。
然而下一秒,他却猛地被蓝爸爸一把拉回了教室。
小橙用蜡笔画出了一幅红枫树下的演奏,满心欢喜地送给蓝爸爸。蓝爸爸却甩开了一边,让他继续写ABC。
受挫之后的小橙,看着周围清一色的灰色孩子,最终选择顺着爸爸的心意。
他本来的橙色在黑色的ABC字母里渐渐褪去。蓝爸爸下班后拥抱小橙,颜色却没有变回来,让他产生了焦虑和恐慌。
而此时,往日红枫树下的小提琴手,早已消失不见。
我们,生而好奇。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雾霾为什么这样厚?
我们,也会因为“生”而丧失好奇。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让我们的好奇心日益收窄,对周围的世界不再抱有太多期待,对感兴趣的事物日趋匮乏。每天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幸好,在电影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希望。
蓝爸爸站在枫叶树下,深呼吸,挥手演奏,小橙嘴角上扬,扑向了爸爸的怀抱。瞬间,父子俩一起回到了他们本来的色彩。
我们因为好奇而向外探索,又因为探索到更大的世界,激发起更大的好奇心。愿我们都能向孩子一样保持一颗好奇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