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其实我已经写过两篇关于区块链和社群的文章了,还主要因为其中一篇,获得了简述科技优秀作者的的标识,文章也入选了简书的月刊:
相比当时,如今又有了一些认知升级,尤其是基于“通证”的深入细化研究,现在我打算从通证的角度来说清楚传统社群的困境、以及区块链时代社群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演化方向。
1 一张图看清社群演变简史

首先,我们看传统产品和客户的关系。目前现实生活中大多依然是这样的情况,比如我买一台X牌空调,那么中间的椭圆就是X牌空调,四周的方块就是买这个空调的客户群体,其特征是客户之间彼此毫无联系,客户与空调产品方属于一次性买卖。
然后,我们看一下互联网时代产品和它的用户社群。我们发现,用户和用户之间形成了链接,同时用户和产品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密切了。比如,小米的用户就形成了米粉圈,米粉和小米的关系也不再是一支手机买完就over了。再比如,17年风头渐盛的各类付费社群,成员之间彼此形成链接是标配、甚至一起搞事,成员也开始主动参与社群的管理、与社群服务提供方形成了极为紧密的关系。
最后,区块链时代的产品和它的相关者社群。它为什么是我画的样子、它到底解决了传统社群的什么问题呢?
2 从客户群到用户社群

大家之所以说“得社群者得天下”,根本上是因为社群成员的粘性是比客户强的,就像这张图里变粗了的对角线。传统产品-客户模式每次营收都需要重新一次次完成受众到消费者的转化,而社群用户粘性强,不仅容易形成多次消费、同时由于社群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协作,还可以帮助整个社群创造价值。
所以,这是一个圈人前置、营收后置的过程,而圈到人以后再来考虑直接的转化营收和间接的价值营收(指拉动圈到的人一起创造价值,但该价值成果本身往往主要由社群owner所享)。
“用户”和“客户”所对应“消费者”这两个词很清晰地体现了圈人前置、营收后置的思路。
3 社群的困境
社群圈人前置、营收后置的玩法,在不少领域是对传统产品-客户模式的革命,比如小米手机。然而,无论是这些产品对应的社群,还是17年以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种付费社群,依然遇到了很多瓶颈。
主要体现为,用户积极性不高、活性不足、严重依赖运营、价值产出效率低下……
也有少部分运转得非常不错的社群,比如我所见的007社群。
究其根本,用户的活性是需要动力的,而现在几乎九成的社群其成员的活性动力来源完全依赖于用户的自我内部激励。007能做起来,就是因为每周一篇的主题相对容易让用户在此获得自驱力,辅以相应的成果反馈机制。所以,前几年小米也一直在强调“参与感”,其实就是想让用户自我内部激励来卷入小米的建设之中。
能激发并持续激发大部分用户的自我内部激励当然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但在我看来并不是对大多数社群而言可持续并扩大的方向,因为操作难度太大太大了。
4 社群困境的原因
缺乏外部激励和有效协作机制。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目前大多数社群所遇到困境的根本原因——当然,如果你的社群连基本的价值共识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先不谈这些了吧……
作为社群成员,我能迅速找到可信协作对象、用于创造的资源吗?
作为社群成员,我在社群里的贡献能够得到实时的反馈吗?
作为社群成员,我为社群创造了价值能够受到夸奖以外的实质性回报吗?
作为社群成员,我在为社群创造价值,我能分享到社群成长带来的收益吗?
我相信,对目前大多数社群而言,以上四个问题都是否定的回答。
5 引入通证之后的社群

正本清源,所谓“通证”的含义,不是简答发个币,它包含了一套对应的经济系统设计和对应的智能合约执行机制,详见我十日谈的第三篇的相关论述。
回到图中,区块链时代引入“通证”之后的社群与传统社群主要的区别在两方面,一是四周的角色是立体的、多种颜色的,二是各方之间的关系线条进一步加粗了。
先看角色的立体和多色。一方面指的是用户本身就成为了投资人,这方面我前面几篇文章多有描述,同时作为投资人的用户想要投资对象升值是自然的,所以此时的用户&投资人会更深地卷入其中,也就有了更强的自驱力;另一方面指的是这个社群的角色是多元的,不再是单一的用户社群了,往往还包含非常多的二级市场该通证的纯粹投资人。所以,此时社群的“圈人”,圈的不仅仅是目标用户,其实也是投资人。
注意,投资人不等于短线投机客,对于产品方而言,区分两者的关键标准就在于,是否是潜在的社群建设者。
再看各方之间的关系加深。我之所以把各方之间的关系线条进一步画粗,一方面是因为各方之间产生协作的前提、机制,都在通证的经济系统里有了基本设计,也有智能合约可以来帮助大家完成协作之后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各个角色之间除了原本一个社群所有的共识基础,还有了更多的彼此利益相关性。
6 引入通证的社群到底怎么解决传统社群的困境
即,外部激励和有效协作机制问题是如何可以被通证解决的?
协作机制问题源于上述所说经济系统和智能合约,降低可信成本、彼此利益牵涉。
外部激励源于两个方面:
其一,成员在社群内的行为可以通过通证被资产化。一方面,这要求我在社群里为社群创造价值、建设社群应当是可以赚到社群的token的,并且,怎样的贡献可以赚到多少的token应当是根据智能合约清晰明确的。另一方面,这个贡献获得的token应当是被实时反馈到的,这点非常非常重要,想一下游戏就知道为什么了。
其二,成员将共享社群整体价值增长的收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持的token来分享升值的收益。
7
有没有发现,加入通证的社群,比起传统的社群,更进一步圈人前置、营收后置了?
8
关于通证,还有太多太多等待挖掘的角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