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中女生,冰雪聪明,看起来上课总在走神,但不管老师什么时候提问,她都能对答如流,考试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老师爱才惜才,想跟她父母谈谈,却总是联系不上。初二下学期,女孩开始抽烟、逃课、交往校外的男生,老师又生气又担心,于是下了最后通牒:父母再不来,就要女孩停课休学。
女孩的妈妈终于出现了,当着老师的面把女孩臭骂一顿,保证一定会管教好女儿。之后的一段时间,女孩果然改邪归正、变成了乖乖女;可是,没等老师高兴几天,女孩又像中邪了一样被打回原形。在老师强烈的要求和警告下,女孩的妈妈带她来咨询。
我请妈妈在外稍等,和女孩单独会谈。女孩显得很放松、甚至还有点高兴的样子。我说:“林老师很好奇:通常被要求来咨询的孩子一开始都会很拘谨抗拒,可是你不一样,好像很喜欢来这里?”女孩笑了一下,说:“随便。”我顺着她的话说:“你是说:‘只要跟妈妈在一起、随便去哪里都行吗?’”女孩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这你都看出来了……是啊,只要她不跟那个人在一起就好!”
听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起、我们之前提到的一个重要线索——问题和症状也有正向功能,尤其是、当问题和症状长时间存在、或反复出现、不肯消失的时候。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这些所谓的问题或症状、其实给人带来的好处大于坏处,只是这种好处只能秘而不宣、无法公开。
就像那些通过打架滋事来吸引大人注意的孩子一样,这个女孩在父母离婚后、一直幻想着有一天他们能重归于好,所以极力抗拒母亲接近别的男士;而母亲生性喜欢交际、离婚后男友不断。在女孩看来、这些男友个个都是男狐狸精,她只有想方设法比他们更能吸引母亲的注意、才能赶跑他们。而变成一个坏女孩,是她能想到的最毒的杀手锏。
这个杀手锏,看起来是问题,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一个正向的期待,有它的功能存在。咨询师要做的,是帮助母亲和老师理解女儿的期待、协助她们一起寻求更好的方法取代孩子的问题行为。
不仅是孩子,大人也会长期携带一些有着正向功能的问题或症状生存着。表面上,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问题也得不到解决;然而事实是:他们更需要问题和症状背后正向功能的满足。比如,一个自认为有社交恐惧症的全职妈妈、其实是需要用症状来隔离重返职场可能遭受的打击。当她通过咨询、了解了问题的正向功能后,感觉自己“平添了很多勇气”,发现自己其实可以有更好的办法来避免打击、而且就算有打击、也没有什么承受不了的。
这种隐藏的正向功能,可以从人们的话语中找到蛛丝马迹。所以焦点解决关注来访者在讲述问题时使用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有情境脉络的,跟每个人的情绪、想法和行为都有关。也就是说,我们描述自己的困境、压力和情绪的方式不同,决定了我们看待和应对困境的方式差异,也决定了周围人给我们不同的回应。所以,当我们改变描述的方式,语言的变化也会带来情绪、想法和行为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带动思维模式的转变,所以能引发持久、深刻的改变。
有一个“皇帝解梦”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点。皇帝梦见自己的牙齿掉光了,第一个解梦的巫师说:这意味着你所有的亲人都会先你而死;而第二个解梦的巫师则说:这意味着你比你所有的亲人都要活得更久。如果你是皇帝,恐怕也会更喜欢听到第二个版本,因为它正向功能一目了然,聚焦在希望和力量之上。
学会正向描述、不歪曲事实、不讲假话、同时也不逃避负向信息,对人对己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所以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几个问题描述正向化的技巧:
第一、减少说“不”
多使用“会”如何、“希望”如何、“想要”如何等句式来表达自己,而不是“不会、不希望、不想要”。比如,如果你对自己困扰的描述是:“我不希望自己以后还会因为这件事而害怕”,那么去掉“不”字、尝试用正向提问法来问自己:“我希望自己面对这件事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接着,答案就出来了,比如:“我希望自己再面对这件事的时候能够心态稳定、情绪平和”。这样一来,正向的叙述就会从语言走向思维,进而在心中进行一番角色扮演和体验,从而消减和淡化负向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