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历史有意思人物春秋
为孝屈法,杀人如麻的太祖皇帝还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为孝屈法,杀人如麻的太祖皇帝还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作者: 史壮宁 | 来源:发表于2019-06-23 21:51 被阅读6次

“治乱世用重典,治盛世重孝行。”这是最简明版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方略。

大家都记住了他恶的一面,杀起人真是毫不手软,仅是蓝玉案和胡惟庸案就杀了几万人,朝堂都为之一空,也确属空前绝后。

​但是人们又往往忘记了下半句,其实此人也有温情的一面。坐了江山之后,朱元璋把一个“孝”字提到了治国第一策的高度,并且能够以身作则,用他的话来说是:“非身先之,何以率下?”后来他死了,谥号为“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大孝高皇帝”,这个“孝”字当然不能忘了,最后,他葬于紫金山孝陵。

为了这个“孝”字,朱元璋曾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不孝”被列为“十恶”大罪,要处以最重的刑罚,且不在常赦之列。

《大明律》明确规定:

凡子孙违反祖父母、父母教令及奉养有缺者,杖一百。

凡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也要杖一百。

子孙对祖父母、父母,妻妾对丈夫、弟妹对兄姊进行骂詈或殴打,要处以凌迟、斩、绞或其他刑罚。

要知道,明代杖刑用的是大荆条,削皮去节,长三尺五寸,大头径三分二,小头径二分二。要是衙役实心用刑,真下手打,一百杖足可以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何况还有绞刑、砍头和凌迟等大刑伺候着,法律的威慑力是足够了。

朱元璋的两手都硬,一边是严刑峻法,一边却因孝屈法,这对于老朱来说,算是难得至极了。

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八年,淮安府山阳县有人犯法,按律应当受杖刑,但是此人的儿子不忍心看着老父受刑,主动要求代刑,于是地方官上报朝廷。

朱元璋对刑部大臣说:“父子之亲,天性也。然不亲不逊之徒,亲遭患难,有坐视而不顾者。今此人以身代父,出于至情。朕为孝子屈法,以劝励天下。”于是,下令释放了父子两人。

朱元璋认为有那种不孝之子,老爹受刑也不管不顾,这个孝子能做到这样,我可以为他而屈法,为的是给天下老百姓立个榜样。

这个人的父亲犯的错只是受杖刑,看来并不算太严重。另有犯了杀头重罪的,朱元璋竟然也“屈法”了,《明史》中记载:

浙江新昌人胡刚的父亲犯法,被罚到泗上去做苦役,他逃亡后被抓回来,依律当死。程序走完,验明正身,朱元璋命驸马都尉梅殷监斩。

想不到,胡刚从新昌到泗上探望父亲,到了河边,这才知道父亲在河对岸就要被砍头了!胡刚马上脱下衣服,泅水过河,赶到刑场,他哀号哭泣,向监斩官梅殷请求代他的父亲去死!梅殷被真情感动,飞速禀报皇上。朱元璋闻说,连说孝子难得,当即“诏宥其父,并宥同罪八十二人。”

也就是说,这次“屈法”的动静很大,不仅是胡刚和父亲都能活命,皇恩浩荡,同罪的另外共八十二个人也喜从天降,被同时免予处罚。

还有一个人,让朱元璋更感动,不仅屈法,甚至还给了他官坐。

据《明史·孝义传》记载:

“周琬,江宁人。洪武时,父为滁州牧,坐罪论死。琬年十六,叩阍请代。帝疑受人教,命斩之。琬颜色不变,帝异之,命宥父死,谪戍边。琬复请曰:‘戍与斩,均死尔!父死子安用生?为愿就死以赎父’。帝复怒,命缚赴市曹,琬色甚喜。帝察其诚,即赦之。亲题御屏曰:‘孝子周琬’。寻授兵科给事中。”

江宁人周琬年方十六岁,他的父亲担任滁州牧,坐罪当斩。周琬很懂事,哭着喊着要代父受死。

朱元璋起初疑心他是受人指使、投机取巧,于是就同意他代父受死。哪知周琬身登刑场,面对鬼头刀面不改色。朱元璋认为他确实是大孝子,于是下令免了周琬父亲的死罪,改为戍边。但周琬再次请求,说:“戍边和斩首,无非都是死!如果父亲死了,当儿子的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请干脆杀了我以赦免父亲之罪。”

朱元璋这次怒了,让人把周琬绑起押赴刑场,但想不到周琬竟然面露喜色。朱元璋看出来这是个至情至性的真孝子,下旨赦免他,并在屏风上写下“孝子周琬”四个字。事后不久,授予兵科给事中之职。

您可别以为这个从七品的小官,是个闲职,这个官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能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并监察兵部,纠弹官吏,可封还制敕,钞发章疏,稽察违误,算是皇帝的近侍职官了。

还有一次,朱元璋为孝子陈圭而屈法的时候,遇到了刑部的阻力。

“圭,黄岩人。父为仇所訏当死。圭诣阙上章曰:‘臣为子不能谏父,致陷不义,罪当死。乞原父,使自新’。帝大喜曰:‘不谓今日有此孝子!宜赦其父。俟四方朝觐官至,播告之,以风励天下!’刑部尚书开济奏曰:‘罪有常刑,不宜屈法开侥幸路!’乃听圭代而戍其父云南十七年。”

陈圭父亲被仇人诬告,判处死刑。陈圭上书说:“当儿子的,不能劝谏父亲,以至于他现在身犯国法,论罪当死,我愿意代父受死,希望能原谅父亲,让他改过自新。”

朱元璋手书

朱元璋看到陈圭的奏章,不仅要赦免他的父亲,再要等四方朝觐的官员都来的时候,大力宣传此事。

但当刑部尚书上奏说:“罪有常刑,不宜屈法”时,朱元璋也听进去了,他作了让步,同意改判,由陈圭代父去云南戍边十七年。

为什么要把孝道放在第一位,朱元璋认为:“尚齿所以教敬,事长所以教顺。虞夏商周之世,莫不以齿为尚,而养老之礼未尝废。是以人兴于孝弟,风俗淳厚,治道隆平。”因而,他还明诏天下,发布他的养老之政:“凡耆民年八十以上、乡党称善、贫无产业者,月给米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者加帛一匹,绵一斤。若有田产能自瞻者,止给酒肉絮帛。”

显然是敬老孝亲之举,当然深受老百姓欢迎。他的这个养老标准,就今天看起来,也不算低了。

参考书籍:《明史》、《明太祖实录》、《典故纪闻》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孝屈法,杀人如麻的太祖皇帝还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ow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