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山若夫
印象里,故乡那满山的水田都挂绿时,端阳便近了。
到了五月初五这天,整个土家寨子一下就热闹起来。
“二娃,莫睡了,莫睡了,快起来去打粽粑叶,去晚了就没得了哦。”
“幺蛮儿,你去把米泡起,一哈儿大嬢、姑爷就来了。”
“莽子,走,下河摸鱼去!今天这天适合摸鱼!”
寨子里,每个家庭都在这天早早做好分工,而后便分头进行。杀鸡宰羊声,吆喝声,河中炸鱼声,久别再见的那些姐妹的嬉笑声,一点点在村寨里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晌午前,二娃们背着一背篓粽粑叶赶回了。他们去的地方叫红岩嘴,此地背倚绝壁,面朝大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前是土匪老窝,匪徒们把打家劫舍得来的金银财宝都藏于洞中,常年重兵把守。但说来也怪,方圆几里,只有洞口粽粑叶疯长,奈何以往寻常匹夫从来不敢去这里摘叶子,直到解放后才有改观。
早些年,端午节包粽子的叶子都来得很远,要溯河而上才能采到。粽叶采回时,嫁出去的那些姑娘们也都陆续到家了。跟在后面起哄的是莽子他们,每个人都收获满满,网兜里白花花翻滚着的是鲜美的河鱼。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肉并不如今天常见。逢着这样的节日,也需自己动手去添点荤腥,而鱼成了最易获取的肉食。捕鱼的办法也简单粗暴,有放药的,有用炸药炸鱼的,也有围塘而捕的,一切都以结果为导向,追求速度和结果。
在武陵山一带,因靠近屈原故乡,仍以纪念屈原的传说为主。幼年时,常常难以理解“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老先生为何会在年老时纵身一跃,葬身鱼腹。待到年长,生活的苦难一一降临时,年轻时的理想逐渐被磨灭后,便对他的境遇和做法多了几分同情和感佩。
除此之外,这一天在老家还叫“长工节”。地主们为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这天会给劳作一年的长工们放假并赏赐些食物。
按照老家习俗,五月要过两个端阳,五月初五是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其中尤以小端阳最为隆重。而小端阳这天,又以包粽子最为隆重。
各家各户都竖起长板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老带新,长携幼,口口相传,手手相教,悉心传授着关于端阳的传说和包粽子的技艺。
对于年幼的孩童而言,最开心的还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准备美食的过程。可以听到那些远古的传说,听到山外的故事,一切新奇而温馨。最重要的是可以习得一门包粽子的技艺。因包粽子相当考究,手眼心法皆要到位,故新手一般速度会很慢,且包的多半会煮垮。
川渝一带喜食麻辣,不爱甜食,粽子多以白米、肉粽为主。等到凳脚的粽子挂满时,锅中已经架柴生火了。粽子入锅,另一口锅又开始制作美食,土家腊肉、辣子鸡、海椒粑粑……糯米的香气混着其他美食的味道从吊脚楼里飘出,孩童的喉咙里已经清脆作响。
午餐用毕,爱热闹的年轻人还要赶去河坝看龙船,参加龙舟赛,另一番热闹才刚刚开始……
直到云影无光,暮色四合,兴尽归来的乡胞们围坐在院坝里乘凉,和这个几百年的村寨一起听着门前流水潺潺,望着天上星光点点,然后一起睡去,一起老去,一起走进时光的深处。
(转载请记得联系作者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