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量心
佛道长远,如果没有无量的发心,就如车子汽油不够,无法到达目的地,所以学佛要发“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
一、慈无量心:“慈能与乐”,慈与悲合称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慈悲必须有智慧。真正的慈悲是一种净化、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慧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愿心,集合了爱心、智能、愿力、布施,就是慈悲。
二、悲无量心:“悲能拔苦”,悲无量心是解除众生痛苦的心。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能激发感同身受的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悲无量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
三、喜无量心:慈心令众生乐,喜心令众生喜。乐是在五尘中所生的快乐,喜是在法尘中所生的喜悦。
四、舍无量心:慈悲固然能令众生得到福乐,但是行慈心、喜心时,容易生贪着心,行悲心时,又容易生忧愁心,因此必须以舍心来去除一切分别妄想,并令一切众生都能以平等心进入佛道。
一点想法
四无量心是佛家成就了菩萨果位的圣者所要具备的普世精神。在佛家教育体系的构成中,三个果位代表着不同修行所达到的境界状态:最基础的罗汉果位,是能自己解决自身的一部分烦恼,以缘分的多少来判定要不要救助世人的;菩萨的果位,是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大部分烦恼,还发心努力帮助别人摆脱烦恼,走向觉悟的;到佛的果位,则是自利利他,觉行都达到圆满,断尽了无明烦恼,成就天人导师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任何人,只要能达到上述三个果位的相关条件,就是那个果位的成就者,这是真正没有差别,平等取得的大成就。
这个不断进步提升的过程,就好像我们在大学中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一样,是要具备各项条件和成果展示的,不同的是,理论知识达到不能算合格,必须知行高度合一才行。这是比知识水平的提高要付出更多努力和探索的成长过程。同时,还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老子曾说过的,为学日增,为道日减。求知识是做加法,修行得道是做减法,因为大道至简。减什么?就是减掉人为,回归自然。自然是什么?就到无限的宇宙中体悟吧。总之,以求知的方法求道,是南辕北辙了。
从四无量心的修行,可以看出来,修行是让你放下自我,放下私心,放下名闻利养,去成就他人,帮助大众,在帮助众生觉悟的过程中得法喜充满,用无量的大心怀、大慈悲、大度量去体验人生,塑造生命的价值,最终超越自我与大道合一。四无量心的精神是以奉献为基础,体悟的是天地的无私与广博,在佛家来说也是很高境界的,罗汉就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而罗汉的果位对于一般的人就是圣人的境界,所以说,佛教的体系是挖掘人的至高潜能,无限提升人的崇高精神与修养,不是有大志向的人是无法入其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