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忘忧社读书想法
《法相》摘读:人生的抉择有依止的标准

《法相》摘读:人生的抉择有依止的标准

作者: 风影书香 | 来源:发表于2019-05-01 21:09 被阅读2次

                      四依止

    人生如大海,如何从痛苦的此岸到达快乐的彼岸,必须依靠佛法的慈航普渡。所谓“欲无痛苦须学佛,各有因缘莫羡人”。每个人学佛的因缘虽然不一样,但是学佛的态度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要依止四法修学,称为“四依止。”
    一、依法不依人:法是指真理;学佛应该以真理为依据,凡事按真理而行事,人不足以为依,因为人的思想见解互异,人有生老病死、去来迁流,而法(真理)则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
    二、依智不依识:智指无漏的般若智慧,识是指有漏的分别意识。因为世相虚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分别、认识的现象,时刻都随着虚幻的世相而变化,所以以识来分别、认识世间之森罗万象、千差万别,毕竟不够彻底;而无漏般若是本性上的大圆镜智,好比一面镜子,可以如实照见世间万象,又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三、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是使我们获得知识,帮助我们获证真理的方便,是一种假名,是用来诠释道理的工具,而非真理的本体。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但也可能因为断章取义,或因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而造成误解。世法尚且如此,何况微妙甚深的佛法真理。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法有世俗谛与第一义谛之分。世俗谛是不究竟的方便法,第一义谛是究竟绝对的真理。方便法门是佛陀为适应众生的程度、根机而施设,我们不能把方便法当成究竟,最究竟的是与佛心相应,所以学佛应该依了义佛心,不依不了义之方便。

    一点想法

    四依止是佛留给众生独立修行所要依据的法则。佛法的教化,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不会有什么问题,佛以其圆满证悟的菩提大智,能够解决信众的各类修行疑问与方法的适宜性,不会产生偏差。但在佛陀涅槃以后,因为各人对佛法的理解有不同层次及程度的认知,就会产生出符合佛法教义的思想和偏离佛法教义的思想,那么,作为后世的修行人和跟从者要如何判断真假,如何使自己的修行不会走上歧路,就要依靠佛留下来的这个四依止的法则来判断取舍。说白了,就是佛留给后人的一个照妖镜,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就是真实佛法的传承,不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就可能是披着佛教外衣的外道或者邪法,修行人就能够做到不被假的佛法所迷惑。

    佛当年曾说,在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以释迦本师的法运来说,已经过了两千多年,前一千年是正法时期,第二个一千年是像法时期,剩下的一万年是末法时期,我们正处在这个时期内,所以,佛法在这个时期内已经形势严峻,真正的佛法传承正在被其他各种形态的佛法传播所混淆,如果没有一个可以依止的法则,我们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人是无法判断佛法的真伪的,你不知道哪种是宗教的佛法,哪种是学术的佛法,哪种是邪教的佛法,哪种是正教的佛法。

    很多时候,现在佛法的复杂状况,让人无所依从,佛法的真实精神和普世的价值,已经像我们传统的儒家文化一样——从学儒变成了儒学。佛法也从学佛掉落到佛学的境地,这里面本质的差别就是,学佛需要实证,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而佛学只停留在研究,把佛法当成了世间的学问。

    佛法本是佛陀教育世人如何做一个真实的人,做一个破迷开悟,了脱生死的人,不是让人把佛法当成一门高深的学问钻研。佛法是修行,是知行合一的人生修炼,是让我们彻底摆脱人生的各种烦恼苦难,达到自在无碍,从心所欲的圆满之路。想走好这条路,就要依照四依止的标准,不怀疑,不后悔,用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智慧之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法相》摘读:人生的抉择有依止的标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nw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