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阐述写作能力的三个核心时提到一个观点:没有持续、大量、优质的输入,你的思考和输出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写什么都有心无力。
写作是对输入进行思考后的输出。因此,学好写作,要先保证输入。
现在很多人的工作已经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输入的频率肯定远远跟不上输出的频率,那该怎么办?问这个问题,说明你把输入定义得狭隘了,很多人认为读书、读文章才是输入。
万事万物,皆可输入,皆可输出,其实这是一种强大的输入思维。
感想随记:这段文字又帮我找到了肯定的答案,所谓输入,不只是读书,我们看的电视剧电影,接触的,看见的,听见的人或事或景色,都是我们输入的来源。但这并不简单,需要平时悉心留意与敏锐洞察,这也是码字人必备的技能,如此才能有所写,稳定输出,言之有物,不至于空洞的飘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27162454/1dc3704034c127a7.png)
亨利·米勒说过一句话:“艺术家是什么?就是那些长着触角的人,是知道如何追逐空气中、宇宙中涌动的电流的人。我们写文的人也一样,要善于,习惯于伸着触角感触生活,小雷达支棱起来,慢慢的积累素材。
当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有用,我们当然需要进行检索与筛选。也就是素材处理能力。把所见所闻进行归纳、提炼。
识别分类,这个是事实或观点,还是结论。
弄清楚之后,才能更好的吸收,有用的事实记住它,观点,要进行辨别判断,结论,要厘清是否合理性。
归纳整理,就如同我们整理衣柜一样,可以分季节,长短,薄厚,外套,内衣等等,素材也是,可以分类,什么类型的,单独保存,用的时候易查找更方便。
提炼总结,是处理素材的最后一道工序。一个故事,有何感受;一篇文章,学到了什么;看了一场电影,得到了什么,这些都是提炼总结。
如何提炼总结?
归纳法。归纳是指从个性到共性,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式。
比如分析了一些崛起的百万大号,从这一个个具体的号的发展中,提炼出一个共性:尽管微信红利殆尽,但如果你能持续提供大众需要的稀缺内容,你依然有机会从零到一做出一个大号来。
演绎法。演绎是指从共性到个性,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式,即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演绎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所以不要把信息处理能力模糊地理解为思考,所谓处理是指对信息的识别筛选、归纳整理和提炼总结。简言之,要把收集来的内容重塑。
网友评论